东北游客品尝着桂林特色美食——桂林米粉(资料图片)。记者唐艳兰 摄
城市的独特风味和集体记忆总是紧密相连。对于桂林的居民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是他们开启一天的最佳方式。米粉的细腻口感,搭配雪白顺滑的粉身,嚼劲十足的牛肉和锅烧,还有那脆香的黄豆粒,再浇上回味无穷的卤水,这一口下去,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抚慰了桂林人的心灵。
在桂林的街头巷尾,每当有新的粉店开业,总少不了人群扎堆尝鲜。若味道上乘,消息便会迅速传开,遍布整个城市。近期,位于七星区的花桥荣记米粉店热闹开业,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马肉米粉。市民黄女士带着孩子一早前来,体验这份桂林独有的餐桌仪式感。
马肉米粉作为桂林米粉中的一员,深受市民喜爱。一束长粉绕成团,置于小碗中,再配上马肉、葱花和芫荽等配料,色香味俱全。每次品尝,都让人食指大动,即使一口气吃上几碗也依然让人欲罢不能。这种米粉不仅仅是食物,更承载了桂林人的乡愁和难以割舍的地缘归属感。
除了马肉米粉外,桂林米粉的“老四样”还包括卤菜粉、原汤粉和牛腩粉等。每一种都有其忠实的拥趸。桂林米粉的魅力在于其变化多端的口味,通过调整配料或烹饪方式,便能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味。作为早期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桂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味米粉。游客们常常会询问这样一个问题:“哪家米粉最好吃?”由于口味主观性较强,一千个桂林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
桂林米粉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其起源,有传说称在秦始皇时期,北方将士因水土不服而食欲不振。于是有厨师受到启发,将南方大米磨成浆制成米粉。但这一说法未经考证。根据地方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桂林已有米粉的聚餐活动。而关于其最早的文字记录则出现在一本桂林地方志中。
广西桂学研究专家林志捷表示,桂林米粉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他深入研究地方史和物产史相关资料,最终在灵川县米粉店村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这一发现表明元朝时期有一户江西人在灵川县开设了米粉店,并代代相传至今已逾600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米粉的起源可追溯至江西。随着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米粉制作工艺逐渐传播到南方各地。著名学者林志捷将关于桂林米粉的考证资料和采访故事整理成了一本25万字的书籍《半壁民国一碗粉》。
两碗米粉,半生情缘。不论身处何地,桂林人的心与故乡总是紧紧相连。众多文人墨客也为桂林米粉所倾倒。梁羽生将其写入小说《广陵剑》,茅盾因无稿费而靠米粉店老板赊账助其完成作品……
如今,桂林米粉已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符号。2010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更是被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桂林米粉的销售额已达45币之巨。
唱着儿时的童谣:“桂林米粉细又长……”一代又一代的桂林人在米粉的陪伴下成长、老去、离开或留下。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会把对那一碗热气腾腾的桂林米粉的记忆珍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