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测试方法论:判定表学习笔记
本篇内容源自测试人社区的分享,旨在深入探讨黑盒测试中判定表的应用与实践。
一、概述
因果图虽为辅助工具,但通过深入分析,最终可得到判定表,进而依据此表编写测试用例。需注意,绘制因果图过程繁琐,可能会影响测试效率,直接编写判定表也是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
二、判定表基础
1. 条件桩:指问题的所有条件,它是判定表的基础。
2. 动作桩:代表问题的所有可能输出或结果。
3. 条件项:针对条件桩的具体取值或情况。
4. 动作项:当条件项发生变化时,动作桩的对应输出或结果。
三、判定表的制作流程
1. 列出所有的条件桩和动作桩,明确问题的范围和可能的输出。
2. 确定规则数,通常为条件取值个数与条件数的乘积,这有助于确定判定表的复杂度。
3. 填入条件项,详细罗列每一个条件的所有可能情况。
4. 根据条件项填入相应的动作项,从而得到初始的判定表。
5. 对判定表进行简化与优化,去除冗余和重复的条目,使判定表更加清晰明了。
四、实例应用:判断三角形类型
1. 输入三个正整数a、b、c,作为三角形的边。
2. 通过判定表判断边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3. 如果能构成三角形,进一步判断其类型(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一般三角形)。
五、确定条件桩与动作桩
1. 条件桩C1:边能否构成三角形?需满足a<b+c、b<a+c、c<a+b的条件。
2. 条件桩C2至C4:分别针对三边是否相等进行设定。
3. 动作桩则包括非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可能的输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