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安徽的吴师傅,在供销社工作的岁月里,经历了风风雨雨,现向读者朋友们分享他的真实经历与感受。
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家中有六名兄弟姐妹,生活负担颇重。1986年,当我还是一名高中生时,我父亲的一通电话,给我带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告诉我,我已被分配到供销社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且充满期待的机会。我成为了供销社的一名学徒工,那时每月的固定收入是29.5元加上各类补贴和福利。在那个年代,这份工资虽不多,但对于一个初入社会的我来说,已然感到满意。
供销社通常设有多个门市部,每个门市部都专门负责不同类型的商品。无论是日常用品、化肥还是其他物资,都在这庞大的网络中得到管理和销售。那时,我怀揣着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努力学习着如何销售商品、如何进行库存盘点以及如何使用算盘。我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由于交通不便,我时常需要徒步到偏远的地方进货。记得有一次进货需要穿越十几里的山路,尽管路途艰难,但当我看着满载而归的货物时,心中却充满了干劲和希望。这种对工作的热情一直伴随着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认可,三年后我成功转正,工资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那时我负责化肥柜组的收款开票工作。面对繁重的任务和忙碌的场景,我总能熟练操作并确保每一笔收入都准确无误地记录在案。
1991年的大洪水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时刻。面对洪水威胁的单位和即将泡水的货物,我们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抗洪救灾中。我们不畏艰难险阻,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将货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和表彰。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单位的效益逐渐下滑,我的工资无法满足家庭的需求。尽管我渴望为单位的未来出谋划策,但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为了家庭和孩子的生活,我最终决定离开供销社,自谋生路。
如今回想起那段岁月,我深感供销社的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虽然这一转变给职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再就业的难题,但它也催生了一批人在社会中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我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段难忘的回忆,更是一种生活的写照和时代的发展的见证。
编者注:供销社的是经济转轨的重要一环。在转型过程中,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值得关注。吴师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过程中的艰辛与努力。愿每一位在变革中勇敢前行的劳动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