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马的传教士们踏足大地,当他们邂逅孔子的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他们为之震撼。这并非因为这是一句全新的发现,而是因为它与的“以德报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们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们,你们就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尽管的教导比孔子的名言晚了整整五个世纪,但这并未减少西方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这两条箴言,在西方被誉为“黄金法则”。
尽管孔子并非的创立者,但在国外,他的地位却与、以及释迦牟尼相提并论。许多西方儒学研究者从教文化的视角去解读孔子,他们欣赏儒家价值观,致力于儒学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尽管他们教,有的曾是传教士,有的身居界的要职,还有的学者在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与古代希腊的一样,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不应被地域所限制。
波士顿大学的南乐山教授认为,儒学若要成为一门“世界哲学”,就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挑战。儒学需展现出与现代科学的相容性,这样才能在科学先进的西方找到立足之地。随着西方文明的进步,其原始动力逐渐减弱,一些学者开始在东方哲学中寻找新的灵感源泉。
亚洲经济的崛起与韦伯的“只有才能催生资本精神”的观点并不吻合。如果说经济增长与其背后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相对于西方的“资本”,人们也将“东亚经济模式”称为“东方儒家资本”,这也不无道理。东南亚等国提出的“亚洲价值观”理念,正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孔子学说的重新解读。
兰登书屋出版的《孔子智慧照亮现活》一书充分肯定了儒家的价值。书中评论道:“经过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东亚已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繁荣的工业社区。这些社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经济奇迹,更在于与之相伴的社会奇迹。相较之下,我们或许有所不足。这正是因为那里的居民们一直遵循着儒家的。”
①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诗文学习”进行订阅
③ 如有意投稿,请发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