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育者,于学校执教之乐,在于不断接收新生思维、生活以及语言之精华。面对这股源源不断的新潮,筛选与判断便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是思想交汇、长久常新的地方。从典礼至课堂,热闹哄笑声中的热议,虽然时常被诙谐网络流行语所左右,却不一定有深思熟虑后的余韵。
时代变迁,人心亦随之而变,新词新语应运而生,旧词旧意也在持续演化。并非所有的词汇变化都符合古语云“衣不如新,词不如故”的规律。就如有些话语之所以得到大众喜爱和广泛应用,正是因其顺应了时代与民心。即便偶尔遇到一些在传统观念中看似呆板、易读错的词汇有了新读音,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适应,正如荀子所言:“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提及杨斌博士,他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的领头人。
再观如今的年轻人沟通之中常使用各类字词交流而心无旁骛地使用别字等,这种现象让人深感多元而新奇。有的认为是潮流使然、沟通更加生动亲密的表现形式;有的则担心此举是否会误导深度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包括别字在内的网络用语是网民多元精神世界的体现,体现了他们的娱乐和解构精神。就如过去百年中语言的变化一样,网络时代的话语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进一步言之,“话术”和“人设”这些词汇在当前社会中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如在近年的培训课程、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频繁出现。从销售技巧到日常生活交往,“话术”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甚至有时让人担忧其可能沦为操控行为的技巧。“人设”的概念也从虚拟世界逐渐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在商学教育中,“人设”的探讨也进入了课堂。在深入探讨其背后意义之前,我们不禁要问:人设究竟属于谁?是消费品的属性又会对人和产生怎样的长远影响?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些设定时放弃了真正的自我?正如康德所言:“理性存在在哪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手段。”
在教授《文化、与领导》这门课程时,我们会与学生们一起讨论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借此来反思话术与人设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可能对人的异化影响。当下的我们正身处于这种风险之中。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句口水话虽然流传甚广,但我们必须扪心自问: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在“话术”与“话术”的对话、“人设”与“人设”的相处中,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荒谬?如果真的要类比“人生如戏”,那应该是强调其复杂多变的旅程而非虚情假意的正当化。
记得亚里士多德曾言:“真事最真实。”而在这个信息充斥、追求新的游戏、新的面具的时代里,让我们更加警惕那些所谓的“话术”之巧、不在意于肤浅的面具而坚持真实的自我。
所谓"authentic leadership"就是倡导领导者找到并坚守其本色。尽管这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与不理解,但这种力量将长久不衰。
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话语才是最美好的。让我们珍惜并坚守这份真实与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