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音频的世界里,CD音频以其44.1KHz/16bit的PCM格式,一直被视为音频品质的基准。由于近三十年来CD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音乐发行的主流载体,并确立了这一格式作为数字音频的品质标准。
随着网络音乐和流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24bit位深的数字音频逐渐崭露头角,引发了关于音频品质的热烈讨论。一派观点认为,16bit音频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聆听需求,而另一派则坚信24bit能显著提升音乐品质。
那么,究竟哪一派的观点更为准确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16bit和24bit的起源与特点。
CD之所以采用44.1KHz/16bit的规格,是依据奈奎斯特采样原理。该原理指出,对原始信号进行采样时,只要采样频率大于或等于最高频率的两倍,就能无失真地还原信号。考虑到人耳可听到的声音频率在0Hz至20KHz之间,因此44.1KHz的采样率足以“精确还原”可听声信号。这一标准也源于早期数字录音设备的限制和当时的技术条件。
至于选择16bit位深的原因,主要基于两个因素的权衡。位深越大意味着信噪比和动态范围更佳,从而让音色更加真实生动。这还受到CD容量限制的制约(约为650MB)。综合考量之下,CD最终选择了16bit位深作为其常规格式。
在理论上,16bit音频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录音和播放设备的底噪影响,实际的动态范围可能会略低于理论值。这意味着在大动态的录音作品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音质损失。为了追求更好的音质表现,24bit音频应运而生。
24bit音频的动态范围理论上可达到144dB,即使受到底噪的影响,实际听到的动态范围也在120dB以上,相比16bit有明显提升。在录音室中,录音师们大多使用更高位深的格式进行录音,因此24bit音频更能接近录音数据的原貌。
在日常聆听中,对于使用普通播放设备的听众来说,16bit和24bit版本的音乐区别可能并不明显。要充分体现24bit音频的动态优势,需要更为高级的播放设备作为支持。“16bit够用”和“24bit有用”的观点其实并不冲突,只是针对不同的听众和播放需求。
在数字音响业界,关于无损音频的定义存在不同观点。然而无论音频的位深如何变化,优秀播放器的职责是提供全面的兼容性并给予用户选择播放音频的。
如今无论是高端的随身播放器还是车载数字播放器都已全面支持16bit和24bit的PCM音频。对于追求极致音质的听众来说通过选择24bit音频来追求超越CD品质的动态表现已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无论是16bit还是24bit的PCM数字音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字音频世界的丰富多样性。
总之不同的人对音频品质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理解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音乐爱好者们探索和享受音乐之美的旅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