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羊皮纸折扇的华丽之风(约公元1780年),流传于那个旧日欧洲与远东交融的年代。其表面所展露出的精致画面,涵盖了以象牙贴面的人物、蝴蝶、锦鸡等,均以真实羽毛及闪亮矿石制作,花、石头、轿子等则以染色麦秆或亮片装饰,更显女子手中扇面与伞顶的云母之透明。
在广州陈家祠,一场名为《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19世纪的中西成扇》的展览惊艳了世界。该展览汇集了69把令人赞叹的扇子,它们跨越了18至19世纪的时空,由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等机构联合呈现。这些扇子,不仅展示了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与交汇,更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其中,彩绘皮纸面折扇(约公元1720年)便是其中的杰作之一。其扇骨为所制,而扇面则取材自欧洲的绘画,画面取自《圣经·旧约》的故事,反映出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馆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43件展品中,既有山水人物的开光内刻画,也有欧洲故事的扇面描绘。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处借展的26件藏品,更是包括了象牙折扇、蕾丝银扇等多种外销扇品种。
在众多展品中,杂骨纸面折扇(约公元1830-1840年)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其扇骨采用了多种外销扇常用材质,而扇面则以“满大人”图案彩绘而成,人物栩栩如生,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专家介绍说,在18至19世纪上半叶,广州作为连接中西贸易的中心,其外销成扇工艺不仅技艺高超、材质多样,更因受到欧洲市场的追捧而数量惊人。而欧洲的扇子制作则受风尚影响,出现了许多带有“元素”的作品。
银鎏金累丝烧珐琅山水花卉纹折扇(约公元1790-1800年)便是其中之一,其用鎏金银丝制作并添加烧珐琅装饰,虽华丽却实用,成为外销成扇中极为名贵的品类。而展览中众多作品,从其采用的材质到工艺技巧,无一不展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本次展出的扇子题材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花鸟鱼虫的图案,也有欧洲常见的田园题材和《圣经》故事等元素。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多种艺术风格。每一把扇子都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故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展出了一些欧洲定制的扇子部件。这些部件均是在广州定制后进口到欧洲的。专家解释说,“满大人”图案是外销扇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当时西方对文化的兴趣和好奇,也反映了当时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