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为坚持某事而感到困扰,时常在坚持与放弃之间摇摆不定?或许你曾满怀激情地制定打卡计划,但不久后就以疲劳为由放任自己回到原来的状态。一段时间的懒散之后,内心再次萌生改变的愿望。这样反复循环,你是否真的陷入了“假装努力”的误区,羡慕那些总能持之以恒的人?我猜测很多朋友都听说过“21天法则”,即通过21天的习惯养成,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不知大家是否有尝试过这个法则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根据百度词条的解释,“21天效应”是指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形成并巩固新习惯或理念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简单来说,如果某个动作或想法被重复21天,就可能变成习惯性的行为或思维。这21天被视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周期,就如同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刷牙洗脸、穿衣吃饭一样。根据我国成功学家的研究,习惯的真正形成并不仅仅需要21天。习惯养成的过程实际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七天,这时尚未形成肌肉记忆,面对新行为会感到一定的抗拒。第二阶段为7至21天,尽管内心仍有抗拒,但为了完成任务还是会自己去做。而到了第三阶段21至90天,新的习惯就会自然形成,旧的坏习惯也会得到抑制。我本人也曾尝试过坚持21天的强身健体计划,因为热爱健身,所以每天都坚持了下来。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过年期间忙碌等,我未能继续坚持下去,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
在假期中,我们常常会制定一系列计划,如健康作息、琴棋书画等,计划表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无法完全按照计划执行。每天坚持的事情寥寥无几。如果还要打工,回家后累到不想动,计划也就被耽误了。就这样,我们想要养成的习惯永远停留在进行时。那么,这真的意味着21天法则不可信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们得明白,习惯的养成并非仅仅依靠外界的法则或规律来被动坚持。当我们自愿地去执行某事时,因为有了动力和积极性,更有可能去完成它。这21天不应该被看作是单纯的任务期限,而应该思考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能获得什么。例如,健身能带来健康和魅力;读书则能增长知识和才华;打工则是为了生活和挣钱。习惯的养成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我相信浏览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也一定渴望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自律。而这些科学家研究的规律只是我们的辅助工具。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是否真的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无论是21天还是21年,喜欢的养成与热爱是密不可分的。让我们热爱生命、热爱知识、热爱这个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天的习惯养成都是自律离你更近一步的证明。不要再让“假装努力”成为你的常态了。站起来,行动起来,让你的生活充满活力和意义。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否也曾为坚持与放弃而挣扎?或者你有什么关于习惯养成的独特见解和方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和看法。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