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的传统认知中,原先仅有七种形式的浪费,然而随着精益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更多的管理浪费现象。
管理浪费指的是在问题发生后,管理者才采取补救措施,从而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浪费。这种浪费源于事先管理的不充分,而科学的管理则应具备预见性,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加强管理、控制和反馈,以有效减少管理浪费的发生。
老刘已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八大浪费的情况,接下来将再次简要概述这八大浪费。
八大浪费是生产一线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痛点。我们的管理目标在于使人员、设备、物料始终处于最佳控制状态,以实现问题的快速有效解决,从而提高现场效率,减少由此产生的各种浪费。这不仅有助于维持产品的高质量水平,还能降低运营成本,优化生产节拍,实现及时化生产,最终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许多企业在实施管理时仅注重增加管理人员数量,而忽视了提高现场作业者的水平和视野,这导致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的出现。大野在推动精益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对一线管理者的推崇和对专业人员的运用上存在短板。这也使得精益专家在原有的七种浪费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浪费的概念。
那么,管理浪费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等待浪费——这是管理浪费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二)沟通浪费——这是许多企业现场存在的普遍问题。当现场出现问题时,如何第一时间将问题传达给相关人员?
(三)协调不力的浪费——涉及到资源协调的问题。由于强调一专多能,部分职能人员可能不会随时待命。当问题出现时,能否及时调配有效资源进行处理?
(四)闲置的浪费——这涉及到资源配置的问题,包括人员配置和部门配置的不合理。
(五)无序的浪费——强调了规章制度和流程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容易导致工作中的混乱。其中包括:
1. 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
2. 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
3. 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
4. 业务流程的无序。
(六)失职的浪费——这是管理中的最大浪费,表现为责任心的缺失和应付了事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导致工作低效甚至出现低级错误。
(七)低效的浪费——涉及到工作效率和效果的问题。包括工作的低效率或无效率,错误的工作即负效率等。低效的原因可能包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方法不当以及固化的思维模式等。
针对现场管理的有效工具包括Tier Meeting、现场问题升级流程以及流行的Andon系统等,这些都是快速沟通、便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老刘结合多年的精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这八大浪费,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尽管存在不足,但仍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