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比资本家厉害_资本家最害怕三个东西

2025-02-2109:25:14经营策略0

我们身处开放的成果之中。

前些日子,一篇名为《莫让企业家心生寒意》的文章发布后,不少读者纷纷留言或询问:

到底企业家们在担忧什么?若他们没有问题,那又有何令人担忧之事呢?

今天,让我们将问题讲得更明白一些。

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他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虽然对经济的影响、企业发展的步伐受阻等问题是他们所担忧的,但这些已成家常便饭。真正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是网络上一些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性的人,将某些民营企业家冠以“资本家”、“剥削者”的标签。

这种持续蔓延,可能会影响发展环境,并制造出不确定因素,令他们感到害怕。

有人问,难道企业家不能被批评或质疑吗?当然不是。

一位资深企业家的经验分享道:“我的脊背虽不怕被批评触动,但那种扣上‘资本家’帽子的言论让我深感不安。一般的网民如此指责尚可理解,但当这些人拥有丰富知识时,这种言论就变得令人恐惧。”

为何如此对待?为何一般的帽子可以随意扣上,而“资本家”的帽子却让人畏惧三分?有经历过那段特殊岁月的老者都知道其背后之要害。

回想起那段“姓资”与“姓社”的争议,我们走过曲折之路,花费了巨大的努力与代价才逐渐理清围绕这些问题的是非,并形成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共识。

和一直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最高也曾特别强调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是“自己人”。一些却如同一颗,影响着人们对经济的正确理解。

这也是我撰写那篇文章的原因,并认为需要彻底清查这些背后之力量的动因。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如果他们没有问题,何需畏惧?”如果深入考察以下几个事实,我们将明白问题并不简单。

1. 开放如同石头过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即使是备受赞誉的企业也并非完美无瑕。例如,被誉为利国的比亚迪在面对环保问题时也备受争议。

2. 法律与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但企业的监管与合规却可能因时间差而产生问题。这导致新的问题可能没有法律依据,而过去看似无害的问题在今天可能被视为大问题。

3.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只要我们以事实为依据、依事、与“自己人”沟通解决,那么确实无需过分担忧。但若将问题过度解读、甚至将“自己人”的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用过去的尺度去衡量过去的行为则可能导致小问题扩大化最终使所有人受到质疑。

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家”、“剥削者”这类词汇在社会中的敏感性。过度使用这类词汇就如同一种扩大化的思维模式。若任其滋生发展下去今日可能扩大个体的问题明日或许能整个受到牵连这便是大家所担忧的。

比如过去的国企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来审视很多A股上市公司都会感到紧张不安。

总之过去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矛盾。为了更好的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

然而如何既解决问题又不制造新的问题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看待这些问题与矛盾的态度和眼光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香港企业家罗康瑞先生与我分享的一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2001年他在上海投资建设的“新天地”项目竣工之际一位外国记者曾挑衅性地问及倪馆长是否认为的“一大”会址被资本包围了罗先生当时心存担忧但倪馆长却以开放的心态回应道:“我们是被开放的成果所包围。”

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的问题但也应该肯定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短短几十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领14亿人摆脱绝对贫困。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