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之间的鸿沟,其实细微而深刻。
我们的优势并非显赫于外,而是在日常中潜移默化地积累……
——摘自《贫穷的本质》
忽然间,朋友问及:“‘何不食肉糜’这句话,究竟何意?”
此语源自西晋,道出一段历史往事。昔年,百姓无粮可食,只得掘草根、食树皮,不少人因此饿死。当晋惠帝听闻大臣的奏报后,他困惑地问道:“百姓何不觅些肉粥以充饥?”
这则典故隐对一类人的讽刺。他们不理解事件背景,不深入探究真相,仅凭自身主观臆断、脱离实际、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一些不合时宜的建议。
须知,晋惠帝的提问并非因他愚昧,而是他生活于皇家,缺乏对基层生活的了解。他的生活条件优越,以致将个人生活水平视为天下标准。
古人用几个成语形容这类人,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们也会想,若生于皇家,是否也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日享用丰盛的肉粥,却也难免会浪费。
然而梦醒后,仍需为生活奔波。有的人终其一生为基本生存而努力,这并非选择,而是生活的现实。而另一些人则早早规划人生,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须知,这世上并无绝对的公平。
现代社会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比如,与富人谈及节俭时,他们可能会质疑为何不换辆新车;与瘦者谈论减肥时,他们可能自己正在为此发愁。谈论情感时也是如此。
曾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但如今另一种情况也值得关注:“富足同样可能让人失去对贫穷的共鸣。”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逐渐忽视社会底层的存在。我们是否也在重蹈晋惠帝的覆辙?
"难以置信,还有六亿人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吗?" "怎么可能有人没尝过西餐?" "现在都9102年了,居然还有人没出过国?" 这样的言论是否太过轻率?
实际上,有九成的人口未曾出国,十亿人未曾乘坐飞机...
一些人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尽管人富裕起来的时间不算长,但部分人已逐渐失去理解贫穷的能力和意愿。
他们寻找各种理由为贫穷“辩解”,往往将穷人归为卑劣、懒惰、心机、脆弱等负面标签,却选择性忽略了造成这些现状的结构性因素。
受网络平台影响,看着短视频中“月薪过万”的人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发出质疑自己阶层的言论。
当聚焦于社会底层时,反映出的是阶层间的隔阂和普通人面对竞争的焦虑。
现在老百姓戏称一些人为“”、“叫兽”,就是因为这些人跟晋惠帝一样,只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发表不当言论。
比如,有人在网上发表帖子建议对单身人士征收单身税。然而看看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结婚的人吧——他们大多数是因为经济困难、、给不起彩礼。再让他们交单身税……这是否太过苛刻?
如今智能手机已普及,但今年年初网上授课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仍有人使用老式手机。
对此有人会说:“几百块就能买部新手机,怎么不换?”这样的言论难道不像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吗?
我们需要正视贫富差距的现实问题并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指责和批评。
每个阶层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机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