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少女与闺蜜们相聚,在闲聊中听到了不少关于男女朋友相处之道的讨论。
有的闺蜜抱怨,男朋友过于直率,不懂得哄人,总是讲道理。而另一些闺蜜则表示,虽然男朋友会认错并买零食来哄人,但时间久了,总觉得有些异样。
许多女孩子在恋爱中都有相似的感受:有时希望男朋友能说些暖心的话,但有时他们真的“哄”了,又感觉不是那个味道。
少女听后微微一笑,觉得“如何哄”与“要不要哄”是恋爱关系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今天,少女想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解析,为什么“哄”在恋爱中如此重要,以及怎样的“哄”才是有效的。
一、“哄”,是情感关注的体现
网络上有许多声音说,为何要“哄”女朋友,仿佛只有小孩子才需要这种待遇。
但实际上,当女生希望被“哄”时,并非要求男生像对待小孩一样无条件迁就她们。
这其实是在说:“我希望你暂时抛开事情本身,关注我的情绪感受。”
研究显示,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重视情绪感受,更倾向于用情绪中心策略来应对问题。
心理学家将应对挫折的方法分为两大类: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
情绪中心策略主要指缓解遇到挫折时产生的紧张、焦虑、无助等情绪。
比如,当女生遭遇失败时,她们更倾向于通过倾诉、寻求安慰等方法来缓解情绪,而男生则更可能立刻寻找解决办法。
二妹觉得在工作中遭遇了难题(举个例子),她可能会说:“我在A公司面试失败了,好难过啊。”
而她的同事可能会回应:“别难过了,你可以试试B公司啊。”
在这段对话中,二妹的“没有希望”其实是在表达她的失落和痛苦情绪,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同事的安慰。
若同事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安慰,就能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二、为何有些“哄”显得无效?
既然女生需要被“哄”,为何有时“哄”却让人感到不适呢?
1. 隐秘的“”
当前社会文化中,常有一种观念认为“好男不跟女斗”、“不要跟女朋友讲道理”、“女生生气哄一哄就好了”。
这种文化导向导致部分男生对女朋友产生误解。
他们可能觉得:“女人是用来宠的,不是用来理解的。”
在这种观念下,“哄”往往变成了一种表面功夫,只要女朋友不哭不闹了,问题就算解决了。
然而这种态度其实构成了一种善意(benevolent ageism),表面上似乎能让女朋友得到物质和情感上的好处;
但实际上,它隐性地对女朋友进行了攻击。
它没有把女朋友当作一个独立平等的成年人来对待,而是把她当作一个可以用技巧和手段轻松安抚的小孩子。
如果女朋友察觉到这种态度的不尊重和敷衍,自然会感到不适。
2. 缺乏共情与无效沟通
另一种让人感到不适的“哄”的方式是:在应该进行真诚沟通的时候却选择了敷衍。
例如,当女生质疑男生与别的女生频繁聊天时,男生可能会说:“宝贝我错了,我怎么可能有什么呢?”
然而女生可能会感到男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她的担忧和问题。
有时女生生气或难过是在认真指出一些问题(如:“你打游戏忽略我让我难过了”,“你和别人暧昧让我没有安全感”)。
如果此时男生甜言蜜语、插科打诨或只买礼物不沟通,可能只会起到负面作用。
因为他会觉得你做错了事却嬉皮笑脸不认真对待;而你希望严肃讨论解决方法他却转移话题。
双方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共情导致问题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