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差别阈限和客观差别阈限_绝对感受性阈限的计算方法

2025-02-2209:20:26创业资讯0

回顾:心理过程包含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三大方面。其中,认知过程涵盖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及想象六大部分。

在前一篇文章《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备考之认知过程中的“注意”》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注意”这一概念,其重点在于如何区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情形。

本篇则将主要探讨心理学中认知过程的另一重要方面——“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外界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得到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是心理活动的起始点,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也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反映人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感受性又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个体能够感知到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则是指个体能够察觉出两个相似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

示例:如当糖水中的糖分增加至超过5克时,小红方能感受到甜味。这表明她对甜味的绝对感受性,而这个5克就是她的绝对感觉阈限。随着糖分的继续增加,当再加入3克糖时,小红能觉察到糖水变得更甜了,这体现了她的差别感受性,这3克则是她的差别感觉阈限。

2.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越低,则感受性越高;反之则感受性低。

三、感觉的基本规律

1. 感觉适应

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既可提高感受性,也可降低感受性。

例如:从明亮的室外进入光线较暗的电影院,视觉的适应过程使我们的视觉感受性提高;反之,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光线充足的室外时,则视觉感受性下降。

2. 感觉对比

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使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在红花与绿叶的对比中,红花显得更红;吃完苦后再吃糖会感到糖更甜。

3. 感觉后效

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仍会短暂保留的现象。

4. 感觉的相互补偿

指某感觉系统功能受损后,其他感觉系统可代偿其功能。如盲人常具有敏锐的听觉和触觉。

5. 联觉

指一个刺激可同时引起多种感觉的现象。

例如:某些颜色可引发温度的感觉(暖色与冷色),声音可引发质地的感觉(低沉的嗓音使人感到沉重)。

三、快速记忆法

感觉适应:长时间体验下的变化。

感觉对比:多刺激下的对比效果。

感觉后效:留下的短暂印象。

感觉补偿:一个功能缺失,其他功能增强。

联觉:一刺激多感觉。

这里是序文阁,感谢大家的阅读。小编在备考教资的过程中整理了这篇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同样在备考的同学们。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考教资经验,对不足之处请给予批评与指正。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