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是的标志性哺乳动物,被誉为国宝,因其憨态可掬的外貌而深受全世界的喜爱。我们有时会在一些书籍中看到熊猫被称为猫熊,以及其他一些奇特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熊猫名字背后的故事。
熊猫有许多别称,如竹熊、银狗、洞尕等。在明朝之前,北方人称熊猫为貔貅。但随着时间推移,明朝以后北方的熊猫逐渐灭绝,这一称呼也随之失传。在中原地区,人们因其大体白色和长相似豹而称它为白豹。而在南方,人们更多地称它为“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称号——“食铁兽”。这一称呼来源于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以及晋朝郭璞的注释《尔雅·释兽》。据记载,熊猫能舐食铜铁及竹骨。甚至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发生在1981年,一只名叫莉莉的雌性大熊猫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饲养场中,把盛饲料的马口铁盆子咬碎并吞下肚。
关于熊猫“食铁”的传说并没有科学的解释。一种假设是,为了补充盐分,熊猫有时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的残余盐份,因此被误认为是吃铁。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并非真正的食铁行为。
“大熊猫”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经典的命名故事。1869年,法国传教士戴维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首次发现大熊猫皮毛,并将其带回法国巴黎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由于当时对这种新物种存在争议,有人质疑这是戴维的标本,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普通熊而已。后来巴黎博物馆馆长经过观察发现这种新物种与西藏的小猫熊相似,于是正式将其命名为“大猫熊”。
“猫熊”的名字源于当时的一次展览。在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猫熊”标本的标牌采用了国际书写格式。但由于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参观者都将其读成“熊猫”,这一称呼后来逐渐成为主流。这就是熊猫名字背后的故事。想了解更多关于大千世界的故事和奥秘,就请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