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利用什么原理升空

2025-03-0814:08:26营销方案0

撰文/林汉京

本文摘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在渤海之滨,海军航空兵某部正在进行紧张的舰载机起降训练。辽宁舰,以每小时约55.6公里的速度破浪前行,战机的轰鸣声响彻天际。在这庞大的航母之上,重达数十吨的歼-15战斗机需要从短短数百米的滑跃式甲板上腾空而起,直冲云霄。

航母辽宁舰正在进行一项高难度的训练——舰载机的起降。那么,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实,这与我们在春天喜欢放飞的风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风筝,古时被称作“鸢”。它由三部分构成:骨架、面布和平衡尾。骨架支撑着整个风筝的轮廓,保证了其有效的受风面积,并固定着面布。面布则是风筝受风的主要部分,它不仅使风筝产生升力,还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平衡尾则起到配重和稳定的作用,保持风筝在飞行中的姿态。

风筝升空的原理与物理学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息息相关。当风筝放飞时,其迎风面与空气之间的迎角,以及风筝拉线产生的拉力,共同作用下,使得风筝能够在空中升空或保持静止。反之,如果某些力未能平衡,风筝便会下坠。

辽宁舰的飞行甲板前端设计的向上斜翘,使歼-15战斗机在滑跑起飞的最后阶段呈现出一个特定的迎角。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了风筝效应的原理,使战机在滑跑时获得更大的辅助升力。战机的发动机推力方向与这一特殊的迎角相结合,实现了短距滑跑快速起飞的任务。

飞机的战术飞行动作中也能发现风筝效应的影子。飞行员通过对迎角的精准掌握,完成各种高难度特技动作,达成战斗任务。值得一提的是,飞机在低速状态下,风筝效应尤为明显。早期的低速飞机多采用后三点式起落架布局,以便在滑跑全程中获得风筝效应的辅助。而现代高速喷气式飞机则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动力,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布局以确保安全。

小小的风筝背后蕴丰富的科学原理和军事应用。下次放风筝时,不妨多留心观察,感受其中的奥妙。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