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硝烟散尽,林超贤执导的军事大片《蛟龙行动》在一片热议中落幕。上映两周,票房仅收获3.08,豆瓣评分也仅达6.6分。
与备受观众喜爱的《哪吒2》相比,其票房成绩显然不尽如人意。《哪吒2》凭借扎实的叙事和情感共鸣狂揽票房之际,《蛟龙行动》却陷入了困境。观众的标签中,“剧情空洞”、“逻辑崩坏”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代名词。
对于这样的颓势,一位媒体主持人在直播中对嘉宾表示:“这次未能如愿,未来大家是否更倾向于观看动画片呢?”此言一出,哗然。这看似是对动画电影的轻松调侃,实则反映了当下电影市场的某种转变和行业风向的误判。
《蛟龙行动》号称“首部大片”,投资巨大,连潜艇模型都是1:1复刻。导演林超贤更是以在水下的实拍为卖点,展现其“拼命三郎”式的敬业精神。影片上映后却遭到观众吐槽,称其重场面轻故事,角色设定不合理,作战的情节漏洞百出。一些观众甚至觉得其中的情感渲染过于尴尬。
影评人尖锐地指出:“当深海战场沦为特效游乐场,电影的核心精神早已被抽空。”尽管特效华丽,技术再先进,也抵不过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蛟龙行动》在叙事上的不足,使得观众对其评价不高。
《蛟龙行动》上映前的一些“反向”宣传也令人费解。视频中,因剧本涉及我国潜艇,演员背台词时都小心翼翼。这种宣传方式被网友戏称为给自己制造槽点。
《蛟龙行动》的溃败,不仅是林超贤个人的失败,更是折电影市场的深层变化。一方面,观众觉醒,新一代观众不再仅仅为特效买单,他们更追求真实感和人性的深度。军事题材电影在创作上遇到了瓶颈,过度依赖主旋律红利,忽视了类型片的创新。电影行业也需要反思,流量和大制作的模式并非万能,作品需要真实、细腻的叙事来触动观众的心弦。
《蛟龙行动》的教训为电影敲响了警钟。技术再先进,如果故事空洞,也难以打动人心。主旋律并非免死金牌,观众在意的是作品是否尊重智商、是否有真实情感。与此动画片的崛起也给了真人电影一些启示,需要放段,学习动画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对于林超贤的“动画片论”,虽然可能是一时之气,但电影的未来绝不能靠甩锅前行。只有真正尊重观众,才能找到票房密码。否则,导演的下一部“”,真的可能沉没在动画片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