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源自广东省肇庆市的黄岗镇白石村与宾日村。这两处村落的居民,世世代代以开采石料、制作端砚为生,堪称端砚制作的核心区域。
史料记载,端砚的兴起可追溯到唐代初期,到了唐代中期,因其独特的优点如下墨如风、发墨如油、不耗水、不结冰、不朽、护毫等,已然风靡全国,被誉为众砚之首。端砚的主要原料——端溪石,产自肇庆市东郊的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这里的端砚艺人,根据石料的特性,运用丰富的经验,发展出科学严谨的制作工艺。整个制作过程包括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多道精细工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采石环节。由于端溪石大多不耐震,因此自古以来,端砚的每一个环节都全靠手工完成。古代砚坑洞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需蹲着、坐着或斜躺着进行作业,开采工具也是根据石材所处的环境特别制作。雕刻工具则根据砚石的硬度、雕刻的技巧需求和题材而定制,包括锤、凿、凿卡、木钻、锯、滑石以及工夫台等。端砚雕刻强调因石构图,以画入砚,装饰意匠巧妙。砚雕艺人的灵感与构思,通过精湛的刀法得以展现,营造出典雅朴拙的画境,蕴含了深厚的艺术哲思和美学理想,为赏砚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端砚作为文化商品,面临着市场的挑战。随着书写方式的改变以及电脑文字录入的普及,砚石市场出现了萎缩的态势。机械生产也对手工端砚制作构成了冲击。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端砚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