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被称为楹联、楹帖、联语或对子,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蜀国孟昶的桃符,当时是一种新年装饰品上的题词。但从修辞角度看,联语的美感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
在宋元时期,对联已广泛应用于宫殿、书院、寺观和斋馆等场所。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开篇就列举了苏轼、朱熹、赵子昂等文化名人的对联佳作。
到了明清时期,对联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明太祖喜欢撰写对联并赐给大臣,甚至曾下旨要求公卿庶士家的门上必须贴上春联。
清代的皇帝们也热爱撰写对联,特别是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他们在位时间最长且富有文才,所创作的对联数量众多且文采斐然。
故宫,作为昔日帝王的宫殿,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宏伟壮观的建筑。在北京的紫禁城,也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中,外廷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内廷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和御花园等大小院落数十处。
沈阳的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的宫殿,入关后称为奉天行宫,占地广阔。再加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这是清代帝王夏季避暑和处理国事的地方,同样有许多宫殿、楼台、亭榭和寺观。
这些皇家建筑壮观华丽,画栋雕梁,处处可见楹联堂匾。许多对联是由皇帝亲自撰写,其余则是由饱学的大臣所创作,并经皇帝钦点。这些对联雍容典雅,展示了这个特殊环境中的艺文之最。其中部分对联偏于风雅,描绘自然风景或抒写闲情逸致,如弘历自撰的“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
书局的《故宫百联》选中了数百副故宫的楹帖,精心挑选出一百副集结成册。这些对联短至四、五、七言,长至十三、十四字,内容丰富,涵盖了宫殿、楼阁、寺观等。注析部分则注明辞语的出处,引经据典,帮助读者理解。
如今,我们在北京故宫等地仍能看到一些对联。虽然它们或许还保留着明清科举所规范的馆阁遗风,但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书写者的满腹经纶和大家气韵。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窥昔日宫联的概貌,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
(素材来源:微信公众号 每日一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