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没有电脑的年代,我会将电影资讯记录在双孔的资料卡上,包括电影的名称、导演、演员以及我的小心得。后来,这种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数字化,记录在Excel里。
真正让我开始认真写下电影相关的文字,是2005年乔莱特执导的《傲慢与偏见》。此前,我几乎不敢认真阅读自己十年前的文字,因为心里清楚它们的不成熟与青涩。这次由于参与一个电影的“回顾旧影评”主题,我勇气重新审视自己在2007年写的《傲慢与偏见》评论。
阅读完自己的旧作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过于容易把主观想法、偏好和心情都融合在一起,与客观分析的部分混淆在一起。而且过多地描述了剧情细节,导致整篇文章过于“自我”,评论的部分显得不够客观。如今我依旧喜欢写带有“人味”的文章、分享个人的心情,但我会尽量将理性与感性分开来叙述,更加注重避免不必要的剧情描述。
经过这些年,我重新看待这部电影,更加欣赏乔莱特这位男性导演如何将一本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文学作品转化为精美的视觉艺术。他认真地将小说的情感与细节通过影像呈现,使得电影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于我自己来说,与十几年前相比,我现在看过更多的新旧电影,对电影历史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使得我更加珍惜任何大胆创新的创意尝试。那些勇于试探不同道路的人,带领整个产业不断前进,他们的努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
我看过不同版本的《傲慢与偏见》,包括1940年的电影版、1980年和1995年的迷你剧集版以及2005年的电影版。考虑到电影版本的时间限制,2005年的版本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虽然有几个小缺点令人遗憾,但整体而言仍是优秀的作品。
首先谈谈缺点,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可能会无法理解故事的魅力所在,因为电影中很多让读者揪心的转折都被淡化了。例如Elizabeth对Darcy的感情转变过程不够清晰,导致观众不清楚主角们到底在想什么。某些桥段的对话内容被改编,可能失去了原著的某些味道和幽默。
除了剧情的呈现,本片的运镜手法也非常出色。导演在开场就展现了一镜到底的高难度画面,舞会场景的镜头移转暗示了各种情感纠葛。光影的运用更是美到极点,尤其是日出时的画面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女主角在秋千上的画面也堪称经典,导演舍得让这幕没有对白的画面延续半分钟以上,用来展现Elizabeth内心的复杂情感。
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以浪漫的处理方式将叙事过程提升为艺术,非常唯美动人。选角也极为出色,Keira Knightley的演技和美貌完美诠释了Elizabeth的角色。Matthew Macfadyen的演出也非常棒,他成功地转型成一个不擅社交却深情款款的新好男人。其他角色也大都选得不错。这使得整部电影的缺点变得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