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饥饿营销方案可拆解为以下核心策略,综合运用心理学效应与社群运营手段实现市场爆发:
一、认知锚点重构策略
-
双重价格锚定法
通过对比高端竞品(如宝马iX、保时捷Taycan等百万级车型)建立品质锚点,再以1/3价格制造“超值交易”的认知冲击,激发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本能敏感。
示例:SU7 Max版定价29.99万元时,刻意强调比预估价低5万元,利用价格预期锚点制造“捡漏”心理。 -
成本透明化说服
公布BOM(物料清单)成本数据(如电池成本占比28%、压铸技术节省15%组装成本),通过具象化数据引导用户形成预设价格合理性判断。
二、稀缺性操控体系
-
饥饿营销3.0模式
- 限量符号:推出创始版编号铭牌、限时F码优先购买权,将交付等待转化为特权身份标识。
- 动态数据刺激:实时显示预约人数(如“75231人已预约”)、提车周期(如北京12周),激活从众心理与损失厌恶。
-
持续期待制造机制
通过季度OTA升级预告、社群专属权益(如优先试驾、定制服务),维持用户长期关注度。
三、情绪价值驱动
-
集体催眠式传播
以“性能对标百万超跑”“颠覆行业”等标签制造情绪共鸣,将购车行为升华为身份认同与科技信仰。
案例:SU7 Ultra通过预售价81.49万→实际价52.99万的落差,制造“省30万”的捡漏幻觉。 -
社群裂变设计
- 粉丝分层运营:通过小米商城、米家APP建立核心用户池,以“米粉节”“内测资格”强化归属感。
- KOL联动:联合科技博主、汽车媒体渲染稀缺性,形成二次传播裂变。
四、风险控制与迭代
- 动态库存调控
根据预约数据实时调整产能分配,避免过度饥饿导致用户流失(如早期手机业务因缺货引发的负面舆情)。 - 用户体验平衡
配套7天无理由退订、透明化交付进度查询系统,缓解等待焦虑。
核心逻辑总结
小米饥饿营销的本质是通过锚定效应建立价值基准→稀缺符号制造紧迫感→社群情绪放大传播势能,最终实现从“流量收割”到“用户沉淀”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