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入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后,我们接下来将讨论并构思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需求的具体状况,这里以我曾经参与的一个RPA流程改造项目为例,来详细阐述如何在工作中定制方案。
该医院之前购买并自主开发了许多信息系统,用于支持医生的诊疗和信息管理。现行的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在多个系统间切换,操作繁琐;各系统间的网络连接和API通信存在障碍,不利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部分系统陈旧,使用不便且维护成本较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院考虑引入RPA机器人,以实现多系统间的数据互通,并辅助医生进行接诊、填写就诊信息以及数据同步。
针对这一场景,我们制定了以下的RPA方案制定流程:
一、首先提炼核心痛点:
1. 多个系统物理隔离,没有统一的API接口。
2. 医生需要重复录入患者信息,每次问诊都需要在2-3个系统间切换。
3. 病历数据分散,导致统计延迟,无法做到实时数据同步。
4. 旧系统维护成本高,每年的维护费用超过百万。
二、确定需求优先级矩阵,明确哪些功能是最急需解决的。
三、制定系统适配方案:针对HIS系统、检验系统和医保系统,通过RPA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操作。对于没有API接口的系统,将采用模拟键盘鼠标操作以及图像识别验证码技术。
四、建立异常处理机制:设计重试机制,在最大3次失败后转人工操作。同时建立异常日志库,包括屏幕截图、系统状态快照等,方便问题追踪。并开发监控看板,实时显示流程执行状态。
五、对比原流程与RPA优化后的流程:
原流程:患者挂号 → 医生手动录入HIS→切换检验系统查报告→重复录入管理系统→人工统计日报。
RPA优化后的流程为:通过验证场景选择,如门诊量最大的内科诊室作为典型场景,设定信息录入准确率目标(≥99.9%)和单次操作耗时目标(≤45秒)。并设计演示剧本,展示RPA机器人的实际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