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一次性撤销了多达85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和老字号企业。这一事件无疑给科创企业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警醒。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及地方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各地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支持、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以推动其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是对企业科创能力的权威认证,众多创新型企业视之为重要的“金字招牌”,期望借此增强竞争力并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申请认定的高科技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和地方的和管理也日趋严格。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透露,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近3000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被取消,其中湖北有198家企业受到影响。
这些被撤销资格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存在虚假申报、违规违法等行为外,还存在知识产权转化效率低、科技人才及研发经费占比不达标、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不足等问题。有些企业过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培养;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导致技术创新缺乏方向性和针对性;还有些企业过于依赖外部技术引进和模仿,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问题不仅会让企业失去“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面临大额税款补缴和法律风险,更严重的是会丧失创新的动力,损害企业的根本生存能力。
动态管理机制下的“有进有出”,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激励,旨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并增强市场竞争力。被撤销资格的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以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于而言,应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监管和评估,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让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充分享受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