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备受关注的家庭健身品牌FITURE发布了首款产品魔镜,引发了市场对于家庭健身的新热潮。彼时市场上已有的产品主要以的健身镜产品Mirror为参照,而魔镜的价格近万元,使得许多人对健身镜的实用性产生了质疑。然而仅仅数月过去,国内市场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健身镜产品。例如,今年五月,咕咚也推出了其旗下的FITMORE智能健身镜。
简单来说,这些健身镜允许用户在家中进行运动,并可以观看运动课程。它们不仅像一块屏幕那样提供视觉内容,还能通过智能识别用户的运动姿势来提供相应的指导。尽管功能类似,但各品牌的产品定价却呈现出分级的趋势,从数千到上万不等。这种价格差异与各公司采用的技术和定位有关,例如高端的FITURE强调“AI+深度集成摄像头”技术。
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可能反映出的健身镜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例如,今年六月,消费者戴萌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晒健身镜,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入手的产品。实际上,品牌方已经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并采用了KOL种草的方式进行营销。甚至头部主播薇娅的带货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FITURE在天猫618期间的销量成为了冠军。
关于健身镜是否是一场“智商税”的质疑仍然存在。对此,FITURE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远声表示,的健身市场虽然快速增长,但坚持锻炼仍然是一个问题。他认为健身镜和健身房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咕咚总经理蒋雯雯认为,是推动健身镜产品火热的一个因素,同时国内用户和市场需求也在增加。
健身镜的商业价值已经在市场得到验证。例如,Mirror这家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就获得了高额融资并被高端健身品牌Lululemon收购。从商业模式上看,健身镜的盈利模式与其他健身智能硬件相似,除了硬件销售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硬件带来的流量获取内容付费的收入。
然而回到消费者层面,市场和市场仍然存在区别。考虑到中庭在“运动”上的价格偏好,一些公司选择先走“性价比”的路线。例如咕咚最初采用To B模式销售健身镜,但在之后选择了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战略。与此同时一些数据也显示健身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