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又被称为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这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造成了严重威胁。此病以其迅速的传播速度和强大的传染性为特点,已成为水禽养殖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在我国,它被列为重点防控的类动物疫病。其病原是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该病毒虽然对热和干燥以及普通消敏感,但在低温环境下却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无论是哪个品种、处于何种生长阶段的鸭子,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绍鸭、番鸭、绵鸭、麻鸭及其杂交鸭等品种更为易感。尽管北京鸭、半番鸭(骡鸭)和樱桃谷鸭等品种的易感性较差,但在人工感染的情况下,雏鸭比成年鸭更易感,且死亡率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鹅在与病鸭密切接触时也能感染致病,因此在某些地区甚至可能引起鹅的流行,这应引起广大养鹅户的高度重视。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包括病鸭、潜伏期感染鸭以及病愈后带毒鸭,这些鸭子至少可以带毒3个月。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其次是道、眼结膜和呼吸道。吸血昆虫和针头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四季均可发生,通常在春夏之际和购销旺季时流行更为严重。
感染后,病鸭的潜伏期一般为3至5天。初期症状包括精神委顿、缩颈垂翅、食欲减少或停食等。体温可升高至43℃以上,呈现稽留热型。病鸭的典型症状包括流泪、眼睑水肿等。鼻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物,呼吸困难,嘶哑。发生腹泻,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病程一般为2至5天,慢例可拖延一周以上,死亡率极高,甚至可达90%以上。自然条件下感染鸭瘟的鹅也有类似症状。
在典型病例中,可见急性败血病变。病死鸭的体表皮肤有散在斑点,皮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食道可能出现纵行排列的散在的条纹状或灰溃疡灶或伪膜。有些病例的腺胃与食道交界处或与肌胃交界处有灰坏死带或带。肠道外观可见明显的环状带,剪开后可见肠道或有大的斑。肝脏和早期有斑点,后期可能出现大小不等的灰坏死灶。胆囊充盈,有时可见出现小的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