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3种植物制作碱水,让粽子回归原始味道,金黄透亮,软糯绵甜
一大早,端午节的声音便热闹起来。父母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节日的期盼,端午节包粽子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习俗。对我而言,粽子是一种永远吃不腻的美食。
在我的家乡,每年端午节和七月半中元节是包粽子的两大节日。村里的习俗很传统,家家户户都会用传统的方法制作碱水粽子。这种粽子色泽金黄透亮,口感软糯绵甜,远非市面上卖的粽子所能比拟。
那么,你是否知道碱水粽子是如何制作的呢?过去并不像现在,随便买些粽叶和食用碱就能制作。在我们这里,制作粽子的第一步是制作碱水。而这碱水是由三种常见植物制作的,它们在农村随处可见。
黄荆条,一种南方常见的植物,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黄荆条下出好人”这句俗语。黄荆条虽然常作为家法的象征,但其价值却很高。它的枝条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首饰,茎皮可以造纸和制作人造棉,花和枝叶还能提取油。而在端午节前夕,人们会用干枯的黄荆枝叶来制作碱水,使粽子带有浓郁的香味。
除了黄荆条,黄豆的秸秆和干稻草也是制作碱水的常见材料。这些材料在烧成灰烬后,通过过滤得到纯净的碱水。这种方法制作的碱水用于煮粽子,能使粽子金黄透亮,口感软糯绵甜,并且非常耐存储。
在我国过去,民间多采用古法制作碱水,原理都是类似的,就是把一些植物烧掉后过滤得到纯净的碱水。除了上述的三种植物,各地还有不同的方法,一般都讲究就地取材。
现在,很多人都使用食用碱来煮粽子,因为古法制作碱水比较繁琐,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如何制作。但是古法制作的碱水粽子在颜值、口感和营养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这样的粽子颜色金黄、味道香浓,吃多了也不会腻。
尤其在古代,因为没有冰箱,一次要制作很多粽子。但因为是用碱水制作的,其中碱水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能够延长粽子的保质期。如果粽子吃不完,可以浸泡在水中,定期换水,以延长保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