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涌现出不少利用文学名著内容生成骂人语句的软件,这些软件能够迅速检索文献并生成特定的词句,虽然这些词句并不带有脏字,但却充满了恶意。这类骂人软件在社交网络上迅速流行,尤其受到部分青少年的喜爱。
那么,为何有这么多人在网络上毫无顾忌地他人呢?为何有的人在现实中表现温和,一到了网络世界却变得截然不同?当遭遇网络时,个人又该如何应对和自我保护呢?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攻击他人的可能。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攻击、毁灭他人的冲动。也就是说,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者。在网络上释放攻击冲动可以让者减少愤怒,回归冷静。比如,许多人在生气的时候会有想骂人或摔东西的冲动。网络上的“喷子”通常会通过言语上的嘲笑、贬低、咒骂等方式来释放冲动,试图消灭他人的存在。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成为网络上的“喷子”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类人。
第一类人是生活不如意者。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倾向于作出攻击反应。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者往往在网络上表现出更多的戾气。例如,当他们看到有人分享美好的事物时,可能会因为自尊被贬低而对他人冷嘲热讽甚至恶语相向。
第二类人是认知狭隘者。这类人认为只有他们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别人稍有不同就是错误和冒犯。他们常常基于偏见攻击他人,无法容忍多元化存在。一些因为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而在网络上遭受言语攻击的人,往往就是这类的目标。
第三类人则是享受骂人乐趣的自恋者。他们认为不带脏字的骂人是机智和幽默的表现,享受这种智力上的优越感。“优雅骂人”软件的流行也反映了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有些人在现实中表现温和,到了网络世界却大变样?这可能与“去个性化”心理学现象有关。当个体处于匿名状态、责任分散或淹没的情况下,容易丧失道德约束,做出异常举动。网络世界很容易满足这些条件,导致“去个性化”现象的出现,使个体在网络上的行为和现实中判若两人。
那么,如何遏制网络呢?推行实名制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当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时,就会更好地约束自己的攻击冲动。社交网络应制定文明上网规范及相应的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