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传出科技领域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校科研团队独创性地通过结合人工智能与有机电化学技术,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锂载体分子。这一创新成果让废旧电池“重获新生”,无需大幅改动即可实现无损修复。
锂电池作为现代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设备以及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大型领域。锂电池的寿命通常有限,尤其是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池,其寿命问题一直是制约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
面对这样的难题,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结合人工智能和有机电化学的优势,打破传统锂电池设计原则的限制,成功研发出一种锂载体分子。这种新型分子可以通过注入电池内部,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实现电池容量的无损修复。这一技术的实施,使得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循环寿命得到显著提升。
据研究团队的介绍,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新能源分子。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团队通过原理分析和大量实验验证,发现电池衰减的根本原因是活性锂离子的减少。于是他们大胆设想,通过注射锂载体分子为电池补充所需的锂离子。要实现这一设想,需要解决众多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团队采用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分子设计方法,成功获得了具有优异性能的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