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儿童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从何而来?生物学实验揭示答案
文章
邻居家的孩子从四岁开始就特别害怕毛茸茸的宠物,如狗和猫等。每当遇到这些动物时,孩子都会大哭不止。家人曾以为这只是孩子胆小,长大后会好转。十年过去了,孩子的恐惧感并未减轻,反而愈发强烈,甚至对毛茸茸的玩偶也会产生害怕情绪。
在某次小奶狗的无意触碰后,孩子竟然整夜无法入睡,这让家长开始重视并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诊断孩子已经有了心理疾病。其实,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感,令家长不解的是,为什么孩子会对这些东西感到恐惧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生物学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进行过一项备受争议的生物学实验——“小艾伯特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为何说这个实验备受争议呢?因为这个实验给婴儿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个实验的步骤、结果及其深度分析。
《小艾伯特实验》是约翰·华生利用婴儿对事物的恐惧心理进行研究的一项实验。他让小艾伯特接触一些事物:火焰、猴子、狗、兔子和小白鼠等。一开始,小艾伯特对这些事物并不感到害怕,特别是对于小白鼠,他非常喜欢并用手去摸它。在小艾伯特接触小白鼠的约翰会在瞬间发出刺耳的声响。婴儿面对突然发出的声响往往会受到惊吓并产生哭闹反应。通过多次重复这一动作,小艾伯特对小白鼠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当他再次接触小白鼠时,即使没有刺耳的声响,他也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和哭闹行为。这与他一开始对小白鼠的喜爱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个实验的结果揭示了人类的情绪是可以被条件反射的。对于小艾伯特来说,小白鼠一开始是中性刺激,但伴随着巨大声响这种非条件反射刺激的反复出现,小白鼠变成了条件反射刺激。每当看到老鼠时,小艾伯特就会产生哭闹反应。
通过后续研究还发现,小艾伯特在成长过程中对与小白鼠类似的事物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和恐惧感。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泛化。就像孩子被蛇咬过后,对蛇类动物会产生持久的恐惧心理,甚至看到假的蛇玩具也会害怕。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特别害怕某类事物呢?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如膝跳反射;而条件反射则是后天形成的。孩子在一开始对事物没有认知的时候,他们对所有事物的感知都是平等的。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影响,孩子对某些事物的认知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导致他们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感。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孩子在3岁前一直很喜欢狗狗,但在3岁那年,他被狗吓到或咬到了。从此之后,孩子可能对生了畏惧心理。如果在后续的时间里,孩子多次被狗吓到而家长没有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控制,孩子对狗的恐惧会逐渐加深,从条件反射演变成非条件反射。以后看到任何狗(即使是刚出生的奶狗)都会引发恐惧感。
孩子的恐惧心理除了后天环境导致的条件反射外,还与遗传、生理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环境的突变等有关。例如,家庭里父母胆子小或特别害怕某类事物,孩子出生后也可能表现出相似的胆小表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历了环境的突变(如重要的家人离开),也可能导致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和恐惧心理。
孩子的恐惧心理如果不及时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引导,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例如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导致孩子变得胆小怕事、遇事毫无承受力等。严重的恐惧心理还可能引发焦虑症、睡眠质量低下、身体不适等继发性身体和心理问题。孩子的恐惧感也会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