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临床判断感染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白细胞计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指标。下面是对这些指标的详细解析:
1. 白细胞计数
正常数值范围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至2岁的儿童(11-12)×10^9/L。
特点:白细胞计数的检测速度较快,价格相对较为亲民,因此容易被患者接受。其数值受到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在感染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嗜碱粒细胞中的肝素有助于保持血管通畅;嗜酸粒细胞在抗细菌感染中作用较小;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后会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则主要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缺点:白细胞计数易受抗生素使用、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其特异度和灵敏度有待提高。
2. 血沉
正常数值范围为:男性<15 mm/h,女性<20 mm/h。
血沉的特点在于其增快存在生理性增快和病理性增快的区别。生理性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血浆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有关;病理性增快则见于各种炎症及损伤,如风湿性疾病、恶性等。
3. C反应蛋白
正常数值范围为:在健康人血清中含量极少,一般在 1 0mg/L以下。C反应蛋白在炎症或应激状态下会迅速升高,并可用于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除细菌感染外,C反应蛋白的升高还可见于慢性炎症反应、心肌梗死等疾病。近年来人们也在积极探索其与其他指标的联合运用,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4. 降钙素原
正常数值范围为:在不存在感染的情况下,PCT主要局限于甲状旁腺内,血清中几乎检测不到或水平很低(<0.05 g/L)。其主要特点在于发生细菌感染后迅速升高并在血清中达到高峰,有助于早期发现细菌感染。其水平的高低还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降钙素原也受一些其他因素影响,如外科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