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月间,气候多变,穿衣搭配令人琢磨不透。昨天还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今日就已狂风四起,仿佛春如四季。”
冬春之交,换季时刻,天气总是变幻莫测,街头巷尾,半袖与秋裤相伴飞舞,羽绒服与超短裙共舞春秋。
今年让人头疼的不仅仅是气起伏不定,还有那让人无比恼火的预售。阳春三月,初冬下单的羽绒服姗姗来迟;正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初底买的春装却还在“45日内发货”的漫长等待中。
哈哈,长袖还未到手,明天便是炎炎夏日了。
谁能理解这种心情?“我能和工作和解,和素颜和解,和身材和解,但是真的无法和预售和解。”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等待,面对这漫长的预售期,再佛系的年轻人也难免心生怒火:“是不是顾客不发火,就把别人当傻子啊,我是真的生气了!”
想要买到一件心仪的产品,如今简直如同走过一场漫长的征途。购物节成了一道道复杂的算术题,全场券、品类券、满减让人眼花缭乱。下定金也要看规则,定金能抵多少,下单退不退,一系列复杂流程让人心力交瘁。
如今,就连平日里的购物也变得充满“陷阱”。那怕是再普通不过的商品,也可能隐藏着超长的预售规则:比如那等待了45天的羽绒服从冬天等到春天,客服却告诉你夏天才能收到。一条短裙的工期甚至能轻松超越只有两周的春季。
不少网友不禁发出灵魂的质问:手工制品需要工期、紧俏商品可能缺货,这些预售尚能理解。但一件普通的流水线商品,真的值得耗费一个春夏去等待吗?
遭遇预售的商品,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没有现货,只有等待。超长预售期还衍生出了虚假发货、只更新物流信息不发实体、预售流团(即商品无法销售直接下线)、定金不退等种种魔鬼机制。这样的“预售”操作一环接一环,令人窒息。
有人自我安慰说,预售至少能保证买到心仪的商品。但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等啊等啊,到头来空手而返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更扎心的情况是,千辛万苦收到的预售商品质量却让失所望。心心念念已久的衣服到手后却发现质量不堪一击,谁买谁是大冤种。
那些带有时效性的商品,一旦和预售“遭遇”,对消费者的折磨更是双重打击。比如前段时间大热的冰墩墩,也经受不住超长预售的考验。从寒假等到夏天,经历了发货延迟和快递停取,终于拥有冰墩墩的时候,那种期待已经降低到了最低点。
所以爱真的会消失吗?当初白雪皑皑中激情下单的自己,怎么会预料到收到商品时已是炎炎夏日呢?恍若隔世的感觉让人不禁怀疑:这漫长的等待究竟值得吗?
数据显示,消费者愈发理性,“买到就是赚到”、“四舍五入不要钱”的宣传效果已逐渐失效。预售和等待更让人们的消费热情雪上加霜。不懂就问,是下单了再去种棉花吗?答案或许显而易见。
预售的概念已不只是“双十一”、“618”大促节点的专利,而是成了各大电商平台及品牌商家的日常销售密码。但凡有商品发售的机会,预售即可变身万能公式,轻松搭配各种促销玩法。商家纷纷入局,死死抓住“预售”这根稻草,把数字游戏玩到极致。从盲盒到JK、汉服等小众圈子再到快时尚服饰,“上线先搞预售”已是标配甚至唯一的操作。
为什么惹人烦的预售还要继续做?从商家角度看,这样做是为了减轻经营风险和库存压力。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曹磊指出:“预售模式有利于减轻商家的生产压力、盘活资金。”以服装为例,商家通过预售模式可以根据预售情况与供应商和工厂沟通、有效把控生产数量、避免存货积压的风险、降低库存成本。同时借助预售提前了解不同款式的受欢迎程度、更精准地规划推广。换句话说有多少订单商家才制作多少商品。预售期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更久的商品商家可能基本没有囤积生产面料甚至没有稳定的代工厂顾客下单之后商家再去种棉花可能真的不是一句调侃。
另一方面在流量时代明星同款、网红出街、短视频博主同款等商品可能会以商家无法预测的方式迅速走红成为爆款。但流量退潮的速度也可能比涨潮更快如果手里已经囤积了大量现货商家可能会面临巨大损失。而预售则能根据商品的受欢迎程度灵活下单和发货。商家的囤积风险小了消费者的等待时间却越来越长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