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手机“电池门”事件持续引发关注。国外有研究人员发现,苹果公司可能通过系统升级,减缓了前代iPhone的运行速度。对此,苹果公司做出了正式回应,确认了这一机制的确实存在,但他们表示这是为了保护用户的手机。
对于广大苹果用户而言,更新系统后手机变卡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甚至有关“苹果公司故意修复旧手机过于流畅的BUG”的调侃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显然,这种情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事实上,推出新产品促使消费者淘汰仍具有实用价值的老产品,这种做法并不新鲜,被称为计划废止制。这种策略由通用汽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率先提出。而此次苹果陷入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他们越过了底线。计划废止本身无可厚非,但应通过提升产品性能和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不是限制已售产品的性能,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商业科技发展的底线在于不侵犯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苹果的“电池门”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批评,就在于他们未能及时告知性能限制措施,从而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面对的巨浪和可能的诉讼压力,苹果近日发表道歉声明,但仍强调“不会故意降低用户体验以推动升级换代”,似乎并未充分认识到擅自剥夺用户选择权和知情权的严重性。其提出的折扣换电池的解决方案更是给这一事件增添了讽刺色彩。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不对称现象愈发严重,前沿技术与大众认知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这也给某些“失范”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要想根治这种现象,不能仅依赖企业的自律。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在于加强法律和制度的监管。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下,唯有法律与制度才能有效约束其行为。随着各类数据软件、企业的不断涌现,保护用户隐私也亟待法律与制度在科技细分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延伸,从细节上完善技术应用体系,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