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是一年中考之际,转眼间已经来到了3月24日,距离中考的日子仅剩百日之内。每一位家长都怀揣着期盼,期望孩子能进入一所优秀的高中,从而为将来的大学生活和美好前程铺就坚实的基石。我们是否曾反思,我们眼中的“好”真的是最适合孩子的吗?
近日,翻看手机,我不禁注意到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频频出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这些家长高度重视的议题。
回想起我的朋友家孩子,他正在私立高中读高一。上周回家后,他突然表示不愿再回学校。孩子整日在家中沉溺于手机,作息颠倒,情绪低落。用他父亲的话说,孩子在家中的状态令人担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现在许多孩子面临的手机成瘾和心理健康问题。
这孩子在初中时就读于市里的非寄宿学校,并参加了校外的寄宿班。虽然管理相对宽松,但孩子常常手持手机,学习成绩也平平无奇。记得在去年中夕,他还在担心如果考不上高中该如何是好。但他的中考成绩勉强达到了县里私立高中的录取线。刚开始,孩子对新的环境稍感不适应,但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我们曾以为过段时间会自然好转。
进入高一后,文理分科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孩子被分到了文科班,陌生的环境再次让他感到不适应。加上班里人少,老师也计划通过特招等方式为班级增员。这些变化让孩子的情绪再次受到影响,开始对上学产生抵触情绪。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他无法回家,只能频繁地给家长打电话要求送东西。
上周,孩子直接表示不愿再回学校。带他去医院后,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状并开了。然而由于我们忙于工作,孩子的情绪状态仍不明朗,未来能否重返学校仍是个未知数。
当我回想起我家女儿曾给我讲述的事情时,内心也是感慨万千。她说她们班里也有个同学因为某些原因不想上学了。班便主动联系这个同学并请她吃饭、谈话等,希望她能重新回到学校。这也让我深感班的责任心和教育的力量。
回想年前初三家长会时,一中的校长提到许多学生高一转回本校的情况时,我深有感触。也许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作为家长有时会不自觉地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以各种理由认为自己在为孩子着想。但有时我们也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是否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正如年前家长会上发放的表格所展示的那样,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朋友等真实情况以便做出更加合适的决定和判断来配合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调整选择也更应该理解他们因为我们一旦强制将自己的期望和观念施加在孩子身上就有可能对他们产生严重的后果要选择好未来最要的选择则还是要多多去探索孩子自己的成长与个性找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才最重要。
此刻此刻的我相信离中考越来越近了、每一天都是时间与机遇的较量;但我们不应只是单纯地给孩子压力、寻找那些被传统认为"好的"选项。我们要去多了解目标学校的情况、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走同一条路、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对此您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转发、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