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挑战与淬炼——高的心理调适与家庭支持
高考,作为青春的熔炉,是心理韧性的试金石。对于经过十二年苦读的学子以及陪伴孩子备战的家长们,如何调整心态,坦然面对这一人生大考呢?这里给大家带来一些来自一线教学经验以及心理专家的宝贵建议。
一、为考生支招:心态胜于知识,掌握心灵之钥
接纳焦虑,与压力共舞
紧张是常态,但过度的焦虑会适得其反。建议考生每日坚持10分钟的深呼吸练习,或通过运动、音乐等方式释放内心的压力。记住:“紧张不是放弃的借口,而是努力的印记。”
设定“可达成的目标”,拒绝内耗
考试目标不宜过高,关注“每日微小的进步”而非“必须达到的分数”。可以将大目标细化为每日的任务清单,完成后打个勾,累积成就感。
保持“平和心态”,模拟实战演练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减少熬夜刷题,按照高考时间调整作息。每周限定时间完成1-2套真题模拟,以适应考试节奏,避免因时间分配不当而影响表现。
二、给家长们建议:您的态度,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情绪稳定,成为孩子的“定心石”
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流露过多的焦虑。可以尝试每天睡前与孩子分享一些轻松的事情(如今天的趣事、天气的变化),传递出“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始终支持你”的信念。
减少“无效的关心”,多听少说
避免频繁追问孩子的复习情况,改为关心他们的生活细节,如“今天心情如何?”“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用实际行动支持孩子,而非语言施压。
后勤保障,细节见真情
提前为孩子准备好考试用品,如透明文件袋、荧光笔、便携水杯等,并标注好姓名和科目。考试期间准备健康零食,如香蕉、坚果等,以避免孩子因低血糖而分心。
三、家校合力,共筑逆风翻盘之梦
定期沟通:建立“云上会议”制度,每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状态,针对性地调整复习计划。
适度放松:设定“放松日”,每月安排半天家庭活动(如户外散步、观影),让孩子暂时摆脱“备考模式”。
早做准备:提前收集目标院校的近年分数线、专业特色等信息,帮助孩子减轻决策的压力。
高考虽是重要的人生节点,但它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正如一位高考状元所言:“最后的冲刺阶段,比拼的不是谁的夜晚更长,而是谁的心态更稳、信念更坚。”愿每位考生以从容不迫的姿态迎接挑战,每位家长以智慧与爱守护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