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上山遗址博物馆,一段古老的历史被重新发现并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一粒炭化的稻米占据了核心位置,它虽已历经万年,但依然承载着人类最早栽培稻米的痕迹和信息。
蒋乐平研究员,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成员,同时也是上山文化的主要发现者和研究者。他告诉我们,上山文化遗址不仅发现了人类栽培的稻米,还有镰形器、石磨盘以及最早的彩陶等珍贵文物。
蒋乐平介绍:随着上山文化的发展,彩陶开始出现,这标志着一种装饰概念和艺术美学概念的萌芽。
记者观察:这个瓶子非常漂亮。
蒋乐平评价:确实非常精致,许多参观者都认为,它与唐宋时期的瓷器可以媲美。有些专家在现场甚至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这些陶器。
记者询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呢?
蒋乐平回答:因为与同时期的其他陶器相比,这里的陶器制作技术显得非常先进。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被证实是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浙考古发现,更为文明的探源提供了坚实的注脚。例如,“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让国际考古学界改变了对文明史的传统认知。“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都被公认为南方新石器时代的里程碑。
回到上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这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1996年的文物调查中,发现了具有河姆渡文化特征但又有独立特色的楼家桥文化遗址。蒋乐平作为河姆渡文化的研究者,察觉到这里可能隐藏着更多的秘密。
2000年,蒋乐平带领的考古调查队在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进行了考古调查,沉睡了万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因此得以现世。
记者提问:你们是如何判断这里会有发掘线索的?
蒋乐平解释:这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我们认为这个地方的地貌环境适合遗址的存在。
从很小的探方开始,每一次土层的剥离都是时间的剥离,从唐宋到商周,再往前就是新石器时期。随着发掘的深入,出土的陶片和石器越来越多,上山文化的独特特征越来越明显。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上山遗址的年代,蒋乐平将陶片送往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进行测定。半年后,测定结果显示上山遗址的年代距今大约一万年,这些陶片是一万年前上山先民创造的。
记者讨论: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将历史从河姆渡的七千年推前到一万年,这一千年的跨越有着怎样的意义?
蒋乐平回答:这填补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一个空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万年前与稻作农业相关的遗存现象。
所谓夹炭陶,就是在陶泥中掺杂稻叶、稻壳等有机物质,这种技术在陶器成型和烧制过程中起到了防止开裂、加固器物的作用。这也意外地保存了一万前的稻遗存信息。统计发现,上山遗址绝大多数的陶器都掺和了稻壳、稻叶。
蒋乐平说:一万年的稻与七千年的稻是不同的。一万年在世界考古学范围内都是一个敏感的时期。
记者问:为什么这么说?
蒋乐平解释:因为农业起源是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阶段之一。农业起源不仅意味着的出现和文明的开始,更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利用。这场农业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上有三大农业起源地,是稻米和小米的起源地之一。上山遗址中的稻米是否意味着稻作文化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