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广泛,常有幸参与朋友间的聚餐活动,常常有机会去不同的饭店体验美食。虽然我并非像已故的美食评论家陆文夫那样对菜品的色、香、味有着精细的品评,也不太在意菜肴的烹饪技巧,更倾向于一个“随和”的食客。我走过的饭店数不胜数,但遗憾的是,对于上海各大饭店那些值得一再品尝的美食并没有太多记忆。我对一些饭店的独特文化却印象深刻。
曾有一次,我与友人在普陀的一间大型饭店相聚。据说,这家饭店拥有二三百个包房,规模宏大。为了确保菜品的新鲜热腾,服务员们在传菜时身着溜冰鞋,快速穿梭于各个包房之间。看着他们轻盈的身影在通道里来回穿梭,这本身便成了一道吸引人的风景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老电影《地道战》中的场景,各家各户在挖地道时都有各自的高招。有些饭店为了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将餐饮主管培养成伶牙俐齿、出口成章的“诗人”。他们在向客人敬酒时,能够根据客人的相貌特点即兴吟诗,这样的互动让客人们的酒兴大增,想必这家饭店的酒水销量也是节节攀升。
谈及菜系中的东北菜,它一直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存在。虽然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等是东北的经典,但真正让人们对东北菜有感性认识的,莫过于那大铁锅炖制的杀猪菜。东北的饭店用餐开场白颇具特色,服务员们身着地域特色服饰,先向客人鞠躬致意,然后异口同声地说上一段祝福的绕口令,并在包房门口表演一段二人转。这样的开场白将整个用餐氛围推向,让人忍不住立刻动筷品尝。
我也曾在国外的饭店用餐,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与我们的热烈奔放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在餐厅里摆放一架钢琴,让琴手在幽暗的灯光下弹奏乐曲。客人们在音乐的陪伴下细细品味美食,这种一静一动的对比,或许正是中西餐厅文化的差异所在。
无论是哪里的饭店,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与风格。而这些独特的文化与风格,正是吸引我们一次又一次走进餐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