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左丘明在《左传》的僖公四年篇章中曾有如下记载:“君居于北海之滨,寡人则处在南海之畔,因距离遥远,致使风中牛马互不相及。”这句话便衍生出了我们常用的成语“风马牛不相及”。
关于这个成语中的“风”字,各家古籍和现代词典都有不同的解释。
第一,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风”字在此处可理解为动物逃逸走失的意味,形象地描绘了牛马因距离遥远而无法相遇的情景。
第二,根据《古代汉语》的注释,“风”字在这里的含义是放逸、奔跑。这句话是用来比喻齐楚两国相隔甚远,互不相关联。即使牛马奔走失散,也难以达到彼此所在的地方,形象地表达了两者之间毫无联系的意思。
第三,在《古文观止今译》(齐鲁书社版)中,“风”被解释为放逸、走散。这里指的是齐楚两国相隔甚远,即便是牛马风逸走散,也不会聚到一处,形象地说明两国本无交集,难以引发边境的争端。
第四,《古文观止》(书局版)则对“风”做了另一种解释,即风向。它描绘了牛马在顺风和逆风中的不同状态,以此比喻齐楚两国互不相关。
第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风”字在这里的含义为雌雄相。它把牛马追逐的情景与两国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说明即使是牛马因相互追逐,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地界去。
第六,《古文观止》(书局版)也有相似的解释,同样以马牛为引子,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相、相追逐的关系。
“风”字在各家注释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释。每一种说法都有其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背景,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