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所高中为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子们举办了百日誓师。这些的举行形式大同小异,通常是将学生们在操场上,由一位学业表现突出的同学领读,集体宣读誓词,以此为最后的冲刺复习加油打气。就在前不久,河北省某高中的百日誓师再次成为网络热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中不难看出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之高。
八年前的今天,记者也正身处于高三的学海中,并亲身经历了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虽然具体的誓词内容已有些模糊,但“本科”、“改变命运”、“拼搏”等字眼仍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当时,一千多名高三学子在操场上齐声宣誓,声浪汹涌,气势如虹,令人热血沸腾。
一位大学同学回忆起他所在的高中百日誓师时的趣事。由于他们的学校誓师日恰逢农历正月十五,学校特意准备了大批烟花礼炮,希望在宣读誓词后燃放以增添喜庆气氛。出人意料的是,这批烟花并未如预期般升空炸开,而是在地上炸响,令同学们惊慌失措地四处躲藏。事后,同学们以此为谈资,戏谑地谈论起这“烟花事件”,仿佛为百日誓师增添了一抹轻松的色彩。
对于百日誓师的存在意义,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样的誓师活动能为学生带来短期的激励效果。这种短期的激励是否能够转化为长期的教育动力,却值得深思。在记者当年的经历中,尽管同学们在誓师上显得庄重严肃,但结束后,仍有人我行我素,继续自己的生活方式。毕竟,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阶段,而非唯一途径。
若百日誓师仅剩提醒功能,即告知学生们仅剩百天即将高考,那么对于那些渴望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来说,或许能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但也不能忽视那些对高考并无太大兴趣的学生。在他们看来,“艰苦卓绝”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百日宣誓更像是一种解脱的信号。一位成绩普通的高三学生就曾向记者坦言:“对我来说,宣誓的意义就在于还有一百天就不用再上学了。”
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每个学生的目标和追求都各不相同。传统的口号式激励能够打动多少高三学子,实在难以预料。老师们日复一日地强调高考的重要性,而宣誓不过是一种重复。记者认为,或许应该寻找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更具个性化的激励方式,而非一味地坚持传统的百日宣誓形式。
提醒学生们即将到来的高考是必要的,但不一定需要通过集体宣誓、燃放烟花等形式来强化。学习本就是一个冷静理性的过程,行动胜过言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来迎接高考的挑战,而非仅仅依靠表面的热闹和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