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儿经
“这孩子聪明,未来必定大有作为!”这样的夸赞,实则暗藏隐忧
前些日子,一个热门话题在社交平台上被广泛讨论:当人步入三十岁,逐渐明白自己并非世界中心。
曾经自认为身处人生剧本的主角,后来方知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
难道真的到了快三十而立的年纪,仍活得如此“虚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或许与我们所给予的过度赞美有关。
如今的人们,在表达时更为含蓄,总能找到对方的优点加以夸赞,不论好坏。
比如宝宝出生时相貌普通,会有人称“长大自然会变得好看”;
即使宝宝长大后相貌仍未达预期,也会有人以“这孩子有福相”、“虽不张扬但聪明”等话语来安慰或夸赞。
但这些真的是事实吗?
相貌平凡就一定聪明吗?不过是随口的敷衍而已。但若对孩子常说,他们便会深信不疑。
那么,当这样的夸赞之词听多了,对孩子来说究竟有何影响?
如同上述所述,三十岁的人仍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角”,难以与现实社会产生紧密的联系。
人生的确是一场大戏,但问题在于过度的赞美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这场戏的主角,认为所有人都应围绕自己转,都应向自己妥协。
人当然要为自己的生活奋斗,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若被周围人过度夸赞,会让孩子误以为“世界应为自己服务”。
曾有一位舞蹈老师分享,班里有个小姑娘非常听话且好看,但她的心灵却异常脆弱。一旦动作有误,老师稍作纠正,她便觉得自己“不完美”,甚至觉得老师在说她“很糟糕”。
这小姑娘从小在家长、老师和周围人的赞美声中长大,从未听过“人可以不完美”、“在不完美中成长”这样的话。
这就导致她在面对“纠正错误”时,难以承受。
自负并非全然不好,有资本的自负可以成为进步的动力。但有些孩子却因小时候被夸“你瞧这孩子多聪明,将来肯定有出息”、“你长得多好看,将来一定能成大明星”等话而过于自信。
这样的夸赞听多了,孩子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即使不努力也能成功。
你看这样的夸奖方式,实则“害人不浅”。
我们深知夸奖孩子能使其更优秀,但有些夸奖却可能使孩子“由优变劣”。
那么,在夸奖孩子的道路上,父母应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呢?
首先可以夸孩子的天资和相貌,但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先天的优势若没有后天的努力是不够的。
在夸奖时,更应注重孩子在努力过程中的表现和付出。如当孩子读完一本书或解出一道难题时,父母可以这样夸他们:“宝宝这么努力地学习,将来肯定会越来越聪明的。”
在开始新事物之前,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过程的每一步都是达到目的的桥梁,若只盯着结果,一点小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怀疑自己。
父母的鼓励和帮助在过程中尤为重要,它们能让孩子收获经验、想法和成长。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这个经历却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父母应如何具体操作呢?当孩子解一道难题时,父母可以这样说:“你这个方法不错,再想想怎么解就能做出来了!”若方向有误,可轻微引导而非直接告知答案。
世界与人都非完美,接受自己及他人的不完美是成长的必要过程。父母应教孩子扬长避短、坚韧不拔。
那么父母具体要怎么做呢?首先得让孩子明白自身的优缺点。如有的孩子聪明但缺乏耐心,在孩子焦虑时父母可提醒:“你很聪明,但若没有耐心就会显得笨拙。”让孩子明白聪明与耐心同样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一句不经意间的夸奖或建议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如“你这个拆玩具的方法真棒”、“你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很清晰”等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非一朝一夕之功,父母需保持稳定的教育方式,不要时而严厉时而溺爱,以免孩子感到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