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慧之眼
如今,游学和研学议题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今年的北京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列入中考成绩评估之中,这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与此部分学校进一步把“研学游”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依据,这让这个话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同时进一步刺激了家长们的敏感。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种做法似乎将研学活动推向了“半强制化”的边缘,让家长们即使心存疑虑也不得不报名。
事实上,“研学游”本质上仍是一种需要付费的旅行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和家长们却鲜有机会直接与旅行社进行谈判,就如行程安排、价格制定、服务方式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这种的缺失被学校的“全权代理”所取代。
当学校与旅行社形成了某种利益关系,甚至站在了家长和学生的对立面时,“研学游”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理论上讲,学校在此类活动中应该保持“中立”,只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而不应成为商业机构的代言人。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研学游”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仅仅在于其本身的形式或内容,更在于其所揭示的学校过度介入营利性商业行为的偏颇立场以及用教育支配权去影响学生和家长消费选择的功利行为。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探讨,更是对教育理念、学校职能以及学生权益的深度思考。我们需要警惕并持续关注这一问题,以确保教育的初衷和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
(智慧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