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行归人
初次邂逅《远地之景》的创作者秦明老师,是在两年前的今日头条上。当时,我并未知晓他的真实姓名,只被秦岭山水人家的一幅幅精美照片和一篇篇朴实厚重、充满“温度”的文字所吸引。我原以为他是一位享受晚年生活的老者,沉浸在游山玩水的惬意中。《远地之景》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他的简介,令我惊讶的是,他竟是一位如此年轻的创作者,难以置信这些富有诗意且充满情感的作品竟出自一个刚过三十而立的年轻人之手。
秦明老师并非土生土长的秦岭人,然而他对工作和生活所在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却让我这个在外乡的秦岭人深感敬佩。每当翻阅那些照片,阅读那些文字,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乡间的小路、屋檐下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竹篱笆围起的菜园……仿佛带我回到了家,一切都如此熟悉、如此亲切。那些土墙灰瓦、磨得锃亮的农具,不正是我在童年时住过的地方,也是我帮家人劳作时使用过的工具吗?房顶的积雪、房后的翠竹在严寒中依旧生机勃勃,这不就是我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吗?那些“下来、尝尝酒”的喊声,让我想起了我与父亲一起酿酒的场景……那位系着围裙的,那升起的袅袅炊烟,仿佛母亲在等待我们放学归来……等等诸多往事,一一跃然纸上。当年生活的真实场景在秦明老师的镜头和笔下得以重现,流畅而生动,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康铁路尚未通车之时,从老家到西安要穿越蜿蜒的山道和密林。从秦岭南麓到省城西安需要耗费大约六七个小时的时间。我还记得大巴车在冬日的冰上穿行,司机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内的乘客则心惊胆战。窗外美景如画般展现在眼前,树木披上了冰衣,宛如一座座冰山矗立。大巴翻越秦岭后,经过一处集市——广货街,司机高声催促着大家下车休息、用餐。之后便是丰裕口,走完山道后,大巴如脱缰野马般疾驰向城内……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和繁忙的交通,让我这个第一次走出大山的人感到无比新奇。
时光荏苒,随着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的开通,火车和汽车穿山而过,天堑变通途。我从此再未翻越过秦岭。虽然后来因工作原因远离了家乡,但那些场景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今我的父辈仍生活在秦岭大山中,过着古老的农耕生活。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皱纹,银发也见证了时间的流逝。然而秦岭人的勤劳朴实和善良的本色是时间无法改变的。
随着扶贫的推进和移民搬迁的实施城市化的脚步愈发加快。乡亲们离开了大山住进了漂亮的高楼但山中老房子逐渐枯萎、凋零这不禁让人想到多年后也许在作者镜头中的秦岭深山的美丽画卷将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留给下一代的秦岭人仅剩下一些珍贵的回忆而已......
望向阳光照耀下巍峨挺拔的秦岭山我感到犹如父亲脊梁般带给我们温暖和踏实回忆着一捆捆矗立的柴火那是我曾经熟知的存在它们不仅是乡亲们生火做饭的必需品也是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也是一种童年回忆早春时节三月的清晨的小草、嬉戏的羊群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孤独的老房子静静地矗立在秦岭山中门口杂草丛生在阳光下显得温暖又凄凉它的主人如今身在何方?远处的红瓦白墙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邻居?感谢专业行走带给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以温暖和慰藉。此文谨以表达我对作者的敬意和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