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家族史的篇章一直是传世之作的珍贵见证。早有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情节震撼人心,紧接着巴金的《家》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而莫言的《》以及文学奖得主的荣誉,更是对家族叙述的精彩诠释。在这漫长的文学历程中,《白鹿原》以其深厚的内涵占据了一席之地。
图解: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剧照 官方图释
陕西人艺版的话剧《白鹿原》再次来到上海,继续其卓越的口碑。长达180分钟的演出,由100名演职人员倾情呈现,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史诗。死亡、宗法、等主题,字字珠玑,记录了西北乡村50年的悲壮历史,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爱恨情仇。优秀的文学作品自然备受青睐,电影、电视、各家剧团的演绎层出不穷,甚至还有连环画的呈现。那么,究竟是什么魅力让小说原作者陈忠实对陕西人艺版的《白鹿原》情有独钟,并赞誉其为“最满意的版本”呢?答案或许在于陕西人艺如何让白鹿两家的故事在关中大地上“重现生机”。
“重现生机”,首先体现在形式上。整部作品采用陕西方言进行演绎。例如,“大”即为“父亲”,“慌慌鬼”即为“手忙脚乱的人”。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目睹了他们的算计、生活、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在荒野中寻找光明的坚持。形似是基础,但更深层次的“重现生机”则在于人物形象的复活。田小娥并非电影中仅以欲望为标签的“女子”,而是一个被历史局限束缚的女性形象。在混乱与错误中,她承受着无尽痛苦和悲伤,被世俗千刀万剐。在整部话剧中,没有一个角色是简单的符号化形象,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优秀的小说家敢于探索善与恶、好与坏之间的灰色地带。而这一版的话剧《白鹿原》正是将陈忠实的初衷真实地呈现出来——人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白嘉轩虽仁义大度,却也有恶段;鹿子霖虽世故投机,却也知礼义廉耻……白孝文、鹿兆鹏、鹿兆海、黑娃等人都在灰色地带游走,被各自的执念或弱点牵引着,展开了一幕幕情感与的交织。归根结底,所有的善与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生存。
好的书籍能在读者心中构建舞台化的故事情节,而好的戏剧则能将观众心中的舞台变为现实。显然,陕西人艺这版话剧做到了这一点。作为戏骨的何冰在电视剧《白鹿原》中饰演鹿子霖,他对此版话剧的评价仅用一句话便胜过千言万语:这一切,完全正确!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个人戏剧层层叠加,互为表里,相互纠缠。从血缘、亲族关系衍生并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白鹿原》中的厚重、悲戚与生机在舞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有人称陕西人艺版的《白鹿原》为无明星的版,但观看整场演出时,那无尽的“塬”上风景让人目不暇接,这部戏本身就是那颗最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