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有一句谚语,被流传甚广:“白鸟在梁上飞舞,留有吉祥之象;石鱼跃出水面,预示丰收之年。”
白鹤梁原本是涪陵北江中的一道壮丽景观,它是一条长达1600米、平均宽度约15米的天然石梁。早年,常常有白鹤在这片梁上,展翅嬉戏,因此得名。它常年隐匿于江水之中,只在冬春枯水季节才会露出水面。尤为特别的是,梁上还刻有两尾石鱼。
古人经过持续观察发现,每当石鱼露出水面,往往预示着丰收的年景。逐渐总结出了“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规律。随着三峡大坝的蓄水,白鹤梁最终沉入了江底。幸运的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立,让游客们能够深入长江水下,一睹石鱼的风采。
乘坐长达90余米的电梯下行,游客将抵达长江水下约40米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观廊道。透过玻璃,石鱼的细节清晰可见。这两条石鱼各有三十六鳞,一前一后,雌鱼口衔莲花,雄鱼口衔蓂草,仿佛在水中自由游弋。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解释道:“‘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专家曾对石鱼的鱼眼进行精确测量,发现石鱼眼睛的高程与当地水位零点非常接近。这和现代水文站所使用的“水尺零点”原理不谋而合。石鱼出水之时往往代表着一年中最干旱的时期即将过去,此后降雨量逐渐增加,为丰收创造了可能。
围绕这两条石鱼,古人在梁上留下了一系列水文观测记录。自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以来,这些题刻记录了1200多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共计72个年份。白鹤梁的科学价值得到了世界公认,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的涨水隐没、水枯显露的情景,成为了长江中上游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商贾前来观赏。白鹤梁上的题刻集结了历代名家的文学和书法精华,被誉为“水下碑林”。
其中,“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刻尤为引人注目。据考证,这可能是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东归经涪陵时所题。题刻中的“来”字被巧妙地拆分为“去”和“不”两部分,被专家推测为表达了黄庭坚对涪陵的不舍之情。虽然黄庭坚的真实想法已不可考,但这一佳话给白鹤梁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据统计,白鹤梁上现存题刻165段、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具有水文价值的题刻多达108段。在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程中,白鹤梁题刻的保护是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投资最多的项目。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水下瑰宝,采用了“原址保护”的方式。其中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被最终采用。这一方案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无压容器并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保护了题刻免受江水侵蚀。
如今,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在这里诞生。游客们可以通过耐压通道的观测窗口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感受这片水下瑰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