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展开话题之前,我愿与大家分享一则往事。那是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的某天,我的老友——干娘的大儿子,家中新建房屋的庆典之日。当时他设宴招待了亲朋好友,而我则负责掌管账目,而自然地,与厨师一同坐在了最后的位置上。
宴席之上,我们有了充裕的时间,自然少不了畅饮美酒,聊着大事小情。在那个时候,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拂大地,物价货币都在上涨。却有一物未曾涨价。
突然间,大厨师肖师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他说:“如今一切都在涨价,却有一物未曾涨价。若有人能猜中,我便饮下一碗酒。”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邮票。”肖师傅听后伸出了大拇指表示赞赏,随后一碗酒下肚。
从那时起,已是开放的时代,社会经济蓬展,物价都在上涨,唯有邮票价格一直维持原价,令人感到疑惑。
下面我要讲的是一些与众不同的故事,写一些网友和读者可能意想不到的事情。这里要说的,是媒价。媒价,指的是媒人介绍成功一对新人后所应得到的酬谢金额。
这需要分两个时期来讲述。首先是在责任制实施之前,也就是八十年代以前。那时,媒人介绍成功后,新婚夫妻在拜堂后的第二天会有一个特别的谢礼。
这个谢礼包括特制的竹编四角筛、二至四封糖果、两个米花、两个肉包以及一至两个粗布包裹的红包。而这个小红包,虽然金额不限,但通常不会超过五十元。男方在聘礼之外还会给媒人一些特别的打发放礼品。
我记得在九五年时,我为堂侄女牵线搭桥时所给予的礼品都是如此。而在那个时候,有些专门的媒人会专门从事这种工作。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并无两样,也正是因为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而如今我们要谈到的是责任制后的情况,延伸至下个世纪,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媒人介绍方式有了新的变化。随着货币的升值和物资的涨价,媒人的酬谢方式也随之变化。红包中的金额有所增长,不再是十元、二十元那么简单。
现今谢媒所使用的现金金额可谓是因时因地而异。有时候那些传统的礼品太麻烦,可以改为现金。对于做成一个媒后应给予媒人多少现金,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准确数字。
在二零一二年十月,我儿子结婚时媒人是我隔壁的堂兄。由于我长期在外地工作,对于家里的风俗已经渐渐淡忘。对于谢媒的金额我心中没有底气。
我决定红包的金额稍微大一些,数字上百元。但我的妻子提醒我:“你这些年不在家了,不要自作主张。还是去问问院子里专门做媒的刘嫂。”我听了妻子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去问刘嫂。她的话让我大吃一惊:“现在谢媒不是讲百元的问题了,而是要看红色几张。”
我按照她说的封了六百八十元的红包。但事后堂兄却不太满意说我不够大方。今年清明节回家时我又遇到了刘嫂媒婆。我问她现在谢个媒大概需要多少钱?她告诉我:“这很难说清楚:高的已经上千元了甚至更高。”并有可能继续上涨。
看着农村中三十岁以上的单身汉越来越多这种趋势恐怕谢媒的价格还会持续上涨具体涨多少这确实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