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探访了好友的住处,恰逢她在家的日子,便留宿一晚。次日清晨,厨房里我本想简单做顿早餐,却被从卧室出来的朋友孩子迪迪拦住了。他告诉我:“不用,你就等着吃吧。”
话音刚落,七岁的迪迪便熟练地走进了厨房,自己倒了杯牛奶,还对我挥手说:“阿姨,我妈的煎蛋要单面流心,您看吃双面的行吗?”说罢,他开始展示他熟练的厨艺,不仅煎了鸡蛋,还热了吐司,甚至为我单独制作了一杯红茶拿铁。
这一幕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回想起家中的小祖宗,别说做饭了,连吃饭都得我和他爸哄着求着。
午后,我陪朋友去接孩子补习回来。迪迪蹦蹦跳跳地出来,递给朋友一份香喷喷的烤冷面。朋友调侃他:“不要香菜,另加一份辣条,没记错吧。”看得出来,朋友家的孩子很会照顾人。
反观我家那位,前不久书包带子断了都不会想办法,只会抱着我哭:“妈妈这可怎么办呀!”这让我不禁思考起教育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走回小区的路上,我忍不住问起朋友教育孩子的秘诀。她则告诉我:“母子能量守恒定律。”听到这话,我一脸困惑。她解释说:“妈妈越全能,儿子越容易变成妈宝男;相反,妈妈适时的‘无能’,会让儿子更懂得自立。”
回到家后,我试着换了一种方式与儿子相处。当我故意算错数学题时,儿子立刻两眼发亮地要来教我。虽然最后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但他这份积极性却让我老泪纵横。
前些天我装病卧床,儿子竟然主动煮了泡面。即使他把酱油当醋放、糖当盐撒,那碗“黑魔法料理”我还是含泪吃完,并夸他“米其林看了都说好”。
经历了这些事,我对朋友的教育方式心服口服。原来,只要掌握了“母子定律”,做个“美懒惨”的妈妈,再熊的孩子也能成为小暖男。
某天接孩子放学时,我特意涂了新口红、换了条新裙子。孩子们的夸赞让我儿子挺直了腰板。后来每天早上,儿子都会监督我化妆、给我穿搭建议。开家长会那天我也是精心打扮了一番。回家后儿子告诉我:“妈妈你知道吗?今天我们班同学都说你像迪士尼在逃公主哦!”
家庭中母亲对形象的打理,本质上是在教孩子如何体面地站在世界面前。妈妈每天精心搭配服装、妆容得体出席重要场合、坚持运动和护肤等行为,都会让孩子习得生活的仪式感、对重要场合的尊重和自我管理的持续性。这样的妈妈能使孩子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在琐碎里坚守向好向善的追求,从而拥有一份刻在生命里的自信和从容。
以前的我总是超人模式全开,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但自从那次在教室门口摔了个标准的“五体投地”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听了老师的话后我决定更换战术——开始学会“装病”、“装傻”。
当我不舒服哼哼时,儿子会主动来关心并想为我服务;当我不经意地“示弱”时,儿子会挺身而出保护我;当我假装手忙脚乱时,儿子反而能独当一面地解决问题……我发现,“美懒惨”的妈妈背后藏着的是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最近我解锁了一项新技能——装可怜。这不经意间我发现我那原本没心没肺的儿子竟然秒变小暖男。一次我不小心闪了腰正在扶着沙发“哎哟哎哟”地叫唤时,儿子赶忙冲过来关心询问。之后的日子里我时常“嘤嘤怪”附体、假装需要儿子的照顾和保护。而儿子虽然被我使唤得有些不耐烦时也会立刻翻个白眼、头也不抬地吐:“妈你演技真好!”但更多时候他依然愿意为我做这做那、为我保驾护航。
我开始战略性“摆烂”。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开始向他撒撒娇、装装可怜让他感觉自己被需要并逐渐成为家里的“保护者”。渐渐地我发现儿子在面对问题时再也不会动不动就找我而且还能独立完成作业、给一家人规划周末活动等安排……我才意识到童年时父母是教练、少年时是陪练而长大后只要做个啦啦队就好了给予男孩独立成长的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的我更注重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家庭氛围的营造不再像以前那样苦大仇深而是努力让家庭充满欢笑和轻松的氛围。而这一切的变化也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