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模式探索》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于教师工作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尝试。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作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质量。徐永生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并在《校长参考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
当前,教师“坐班”制度在很多中小学中得以实施。该制度要求教师在除上课时间外的其他时间,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批改作业、研究问题等。坐班时间通常为上午和下午的特定时间段,有的学校还要求晚上也要坐班。学校会派专人检查教师的出勤情况,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这种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学校和教师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从学校角度看,尽管“坐班”制度旨在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教师难以完成规定的“坐班”次数,且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外出办理私事等问题。对教师而言,“坐班”制度限制了他们的时间和自由,使得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备课和教研活动。
从本质上来看,“坐班”制度与教师的精神生产活动存在矛盾。教师的备课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需要在一个清静、宁谧的环境中完成。“坐班”制的环境往往嘈杂、人多话多,很难提供一个适宜的备课环境。教师还需要处理家务、接送孩子等事务,这使得他们很难在“坐班”时间内全情投入。
反对者认为,“坐班”制度束缚了教师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自由,限制了高品质的精神活动。而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并不实行“坐班”制,因为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自由、精神自由和学术自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关键。也有人认为适当的“坐班”也有其必要性。比如,中小学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通过集体活动不断学习、相互促进;新的教育理念和策略需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在一些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水平相对落后的学校,“坐班”制可以促使教师在集体学习和研讨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如何实行适当的“坐班”制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适当的“坐班”办公室环境,避免互相干扰并提供上网查阅资料的便利。分年级同学科教师可以相对集中“办公”,既方便独立备课又利于集体研究问题。缩短硬性规定的集体办公时间,让教师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坐班”时间。学校还需加强对“坐班”情况、效益的宏观管理和整体监控加强督促检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标准以激发教师“坐班”搞教研的积极性实现从被动“坐班”向积极主动参与“坐班”的转化最后要尽量给教师创造宽松、和谐、、自由和人性化的工作和教研空间让他们在一个独立的精神小天地里尽心耕耘尽情展示自己的才情为成为一代名师进行良好的奠基。
“坐班”制度的实施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完善制度的设计与执行需兼顾教师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自由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充分激活教师的潜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