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里,有一个深入人心的习俗,那就是在新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项重要的活动——贴门神。
门神的出现究竟始于哪个朝代,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人物呢?这个问题似乎有着无数的民间传说。口口相传的故事往往掺杂着神话色彩,难以作为确凿的证据。我们更倾向于从有文字记载的古籍中寻找答案。
战国与秦汉时期的古籍记载:
《礼记·祭法》中提到,王者为百姓设立了七种祭祀,其中包括了“门”和“户”的祭祀。这种祭祀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门被视为连接阴阳两界的界限,需要神灵来镇守。
《山海经·海外经》描述了东海度朔山的一棵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两位神祇,他们用苇索捕捉鬼怪并喂虎。后世以此二神作为最早的门神原型,这在东汉王充的《论衡·订鬼》中也有所体现。
《礼记·祭法》记录了夏、商、周时期的祭祀情况,虽然当时门神的概念已经出现,但还比较抽象和模糊。
而《山海经》的成书时间跨度较长,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核心内容在战国时期定型,后经秦汉逐渐形成书籍。
神祇的演变:从神荼、郁垒到秦叔宝与尉迟恭
东汉蔡邕的《独断》中记载,汉代民间有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像”以驱邪的传统。
到了唐朝,有一个故事在史书《隋唐演义》中被记载。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曾梦到李建成、吉的鬼魂索命,导致他夜不能寐。后来秦叔宝和尉迟恭自愿为他守门,当夜太宗得以安睡。因二人精力有限不能长期守夜,太宗便命画师画下二人画像贴于宫门两侧,此后邪祟不再出现。民间也纷纷效仿此举,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尊为门神。
钟馗这一形象也在唐代的《唐逸史》等文献中有所记载。他本是终南山的进士,因相貌丑陋而在殿试中落选,愤而自尽。唐玄宗患病时梦见钟馗捉鬼,病愈后命吴道子绘制其画像,自此钟馗成为驱鬼之神。
宋元明清时期的门神文化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门神的意义逐渐从单一的驱邪拓展为祈福纳吉的复合象征。四大和佛教四大天王被纳入门神体系,常悬于寺观门户之上。在北方地区,秦琼和尉迟恭是主要的门神形象;而在南方地区则更流行赵公明、燃灯道人等神祇作为门神。
从远古时期至今,门神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其对应的人物形象也变得丰富多彩。如今人们在选择门神时有了更多的组合和可能性,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门神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古至今,人们通过贴门神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