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网络新词的魅力与规范
核心阅读
现今,网络生活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也成为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常用语。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口语和方言特点,通过灵活运用汉字的形音义,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超常规词句组合。在追求创新的一些网络流行语出现了生造甚至低俗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据最新《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巨大,新词汇、新句式、新用法层出不穷。从“大虾”“美眉”到“盘他”“硬核”,这些新词背后反映了网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但与此一些网络语言因夸张、低俗等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语言是独特的社会方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表示,网络语言并非简单的几句流行语,而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具有特色的社会方言。这种语言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口语和方言特点,善于利用汉字的各种可能性,形成有创意的词句组合。如“囧”“槑”等网络用语激活了沉睡在字典中的字义,“敲黑板”“开脑洞”等则展现了网友的创造力。
中老年人在接触网络时,常常因夸张的网络语言表达而感到困惑。在热门新闻和微博的评论区,偶尔也会出现低俗的网络用语。据《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显示,低俗词语在网络上的使用率较高,这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影响网络语言
网络社会由众多基于兴趣爱好的社区组成,不同社区的网络语言也有所差异。特别有表现力的网络语言可以成为流行语,甚至从网络世界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但网络语言的语义常常被淡化,如果不了解其特点,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呵呵”在网络上可能被解读为应付,而不仅仅是开心。
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低俗语言的产生有多个途径,包括脏话的变形传播、象形创造、英文发音的中文化等。这些低俗语言多用于情绪发泄、恶意中伤和粗鄙表达。
规范引导,促进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但因文化水平、价值取向、认知水平的差异,网络语言也难免鱼龙混杂。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余桂林认为,虽然各平台倡导文明用语并建立机制,但用户仍能通过谐音、缩写等方式规避规则。
为了规范网络语言,祝华新建议主流媒体、教科书、公文应带头示范,起到文化导向作用。可以评选年度违反公序良俗的网络流行语,建立“负面清单”。
邵燕君和她的研究团队则致力于破除“次元壁”,搜集注解网络文化关键词,帮助人们理解学习新词新语。他们也呼吁网民提升话语修养,不要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网络语言。
总结
从“草根”到“官宣”,网络用语在记录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心理。但要使网络语言健康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主流媒体、机构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公众也应提升自身修养,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让现代汉语在包容中发展,让网络语言在良性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