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闻《夜读》
三月初春,苏轼游历于沙湖道上,偶遇雨天。彼时,雨具已先行,同伴皆感狼狈,唯有苏轼独感悠然。雨后初晴,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莫听那疏林打叶之声,何不吟啸高歌,徐徐前行。竹杖芒鞋虽轻胜过骏马,何须畏惧?一蓑烟雨任凭此生风霜。料峭春风醉意初醒,微感冷意。但看那山头斜阳相迎,回首过往萧瑟之处,归去之后,无论风雨还是晴空,都。
你喜不喜欢苏轼的这首《定》呢?每个人在不同阶段读这首词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
初读时,我们为苏轼的豁达超脱所折服。那时,我们年轻气盛,觉得人生就是应该如此洒脱不羁。
然而再读,却有了别样的感触。果真,随着人的阅历增长,对诗词的理解也会越发深刻。
第一重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仿佛是苏轼在告诉我们,人生中总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风雨,但我们可以选择静下心来,安然前行。这种洒脱的态度,实则蕴骨气,非常叛逆。
第二重境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这里告诉我们,即使物质上的条件清贫,我们也不必害怕。身在其中,心在其外,方能得到真正的自在。
第三重境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转机往往就在那转念之间。当我们从酒醉中醒来,发现现实虽微冷但仍有暖意。只要心怀希望,便能在冷寂中寻得一丝暖意。
第四重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后,我们的心灵终于觅得一份平静。此时再看人生中的风雨或阳光,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保持一颗从容平淡的心,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
补充一个有趣的彩蛋:苏轼为何要写这首《定》呢?原来他在去沙湖买田的路上意外地遇到了这场雨。他原本只是单纯地去为自己找一块肥沃的土地以养活家人,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买下田地。尽管如此,这场雨和这次未果的买田经历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这首名篇。即使千年后的我们都能感受到苏轼那种笑看人生戏剧化“插曲”的豁达态度。
以上便是这首《定》的解读与背景故事,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