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众多有意建房的农户而言,宅基地的申请难问题日益凸显。实际情况是,许多乡村的新增人口并未拥有自己的宅基地,而且村庄预留给宅基地的用地也已经分配完毕,致使目前宅基地分配的尴尬局面。与此审批程序也日趋严格,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宅基地申请者,退回的可能性似乎较大。
不少农民虽然符合申请宅基地的条件,但总是无法顺利申请到宅基地。有的农民长期与家人挤居一室,有的则选择进城购房解决居住问题,还有的只能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建住宅,从而形成了农村乱占耕地的现象。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原因。
一、村内宅基地资源匮乏
随着对耕地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私自将耕地转为宅基地的行为在农村已被严格禁止。村里的宅基地指标已经全部用尽,因此无法再批出新的宅基地。即使农民的申请条件完全符合,也无法顺利批下宅基地。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近期推出了《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旨在解决农民宅基地申请及审批的难题。根据第11条的规定,对于无法保证每户人家都拥有宅基地的地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满足居民的用地需求。在得到居民的同意后,将按照省、区、直辖市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保障农村居民的居住需求。
第12条则明确了县级农业部门在协调并落实宅基地建设用地指标方面的职责,以保障农村居民的用地需求。这预示着未来对于“有户无宅”的问题,相关部门将通过更多途径解决农村居民的宅基地用地需求,确保农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所。
二、乡镇审批过程中的困惑
法律规定农村村民建住宅需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不得侵占永久基本农田,若占用耕地需经过农用地转用审批。但地类情况和规划情况往往不公开透明,导致农民对哪些土地可建、哪些不可建并不清楚。村级和乡镇审批过程中常常难以判断选址是否合适,这既可能导致乱审批,也可能导致不审批。农民在想要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建房时,往往也不清楚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农民建房选址往往需要请自然资源部门到场查看,如果不符合条件则需要重新选址和核查,这对乡镇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在审批过程中还可能存在问题。
三、审批流程复杂且不规范
宅基地申请难、审批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审批层级过高、流程复杂且不规范。许多村庄可用于宅基地的空闲地已经用尽,农用地转用又有严格限制,导致宅基地处于无法批出的状态。宅基地审批需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但办理窗口的不固定也增加了申请的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确将宅基地审批权下放到乡镇,并设立专门的对外窗口,建立了一个窗口办理、多部门内部联动的审批机制。这样,农户申请宅基地建房只需经过村批准并在全村公示后,报送到乡镇专门的审批窗口,即可进入审批程序。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的实施,未来宅基地申请难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农民只需按照规定的流程申请,审批程序将更加透明和便捷,相关部门也将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这样农村居民的宅基地需求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实现每户人家都能拥有自己的住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