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今年的朱自清先生诞辰纪念活动在清华大学如火如荼地展开。自4月7日至8日,由清华大学校史馆、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塑造完整人格——纪念朱自清先生展览”在学堂环廊大厅展出,展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不凡人生与卓越成就。
此次展览回顾了朱自清先生在文学与学术上的卓越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对中文系发展以及文学研究、批评与教育等领域贡献卓越。他的作品逾二十种,累积达350余万字。
尽管多年来朱自清的散文都被公认为美文的代表,但在近年却出现了对朱自清作品的不同声音。尤其是他的一些名篇被选入教科书后,引发了诸多争议。例如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丁启阵教授对《背影》一文中“父亲”形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更是引发了散文大师余光中的批评。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行文与思想平庸无奇,比喻运用不当。甚至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提及此文时,也表示其带有“病态的唯美”。
每位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我个人的经历是,尽管在中学时期要求背诵这篇文章时,几乎无人能流畅背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此文的妙处和美感。这也许是因为我在成年后通过学习古典诗词、欣赏西方音乐和美术等途径,才真正理解了他作品中的比喻和深意。
近期,我又深入研究了朱自清的文集和传记,对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我们文化积累的不足使我们与文中的喻体有所距离。而有了足够的文化修养后,便能品味出其中的妙处和美感。在求学时期,我曾觉得他的作品过于平常,但如今却感到遗憾没有更多的文学巨作问世。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家们极为苛刻的时代要求。
清华大学内的朱自清雕塑更增加了纪念的意义。这次纪念活动让我能够感受到朱自清的文化追求和清华大学的学术风格。这种风格与追求体现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理念。这也彰显了清华大学的格局和格调。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的作品在中小学阅读中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今年第一季度畅销图书中,《经典常谈》等图书因进入中小学推荐书目而热销。《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的普及国学常识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成为传统经典入门的重要读本之一。
对于我而言,《西方文学之旅》是徐葆耕教授的作品令我最为喜欢。我认为这是国内最优秀的西方文学读物之一。徐葆耕教授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学术背景和经历真正体现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理念。他的作品也成为了经典之作。
无论是朱自清还是徐葆耕教授的作品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和学术启示。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